琼中针对乡村人居环境“病症”,开出“垃圾革命”“污水革命”等良方人居环境整治让富美乡村更宜居
本报营根3月16日电(记者李梦瑶于伟慧通讯员陈欢欢尹婉妮)日前,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公布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初步名单,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作为海南唯一市县入选。
与城市相比,人居环境无疑是农村的一块突出短板,这也让其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场硬仗。作为基础设施薄弱、资金匮乏、百姓思想落后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琼中针对乡村人居环境“病症”,开出“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及“村容村貌革命”等良方,取得了良好成效。
改出好环境
新式民居依着山势一溜排开,门前几株三角梅花开正艳……日前,当海南日报记者时隔半年多再次探访黎母山镇保蕊村,这一幕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保蕊村的蝶变不过半年光景。2018年8月7日,记者走访保蕊村时,村里正在进行危房改造,随处可见老旧的瓦房。“要是住得不顺心,谁愿意留在村里?”在黎母山镇镇长管舒婧看来,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无疑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
党员干部们的决心,也反映在一组数据上——2018年,黎母山投入1269.74万元改造危房285户,投入297.76万元解决安全饮水困难村庄饮水问题,投入178.77万元解决保蕊村、百花村等7个整村推进村小组的用电问题,投入5598.6万元对村庄道路、排污等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提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迅速行动起来,通过系统性和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让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在琼中县委书记孙喆看来,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过去几年里,琼中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光网等“五网”在全县100个村544个村小组越织越密批。
形成新格局
脏、乱、差,一直是农村人居环境的老大难问题。作为深度贫困村,半年前的中平镇南坵村家家户户大规模养猪,还未进村,先闻臭味,也被当地人嘲笑为“猪栏围村”。
村里环境被人笑话,南坵村村民们也渐渐觉得不光彩了。“以前只想着养猪能挣钱,觉得怎么方便怎么做,其实生活在满地臭味的环境里,自己也不舒服。”
在过去的半年里,南坵村以拆除猪栏为起点,拆除废旧、乱搭乱建的瓦舍、旧屋,推进村容街景整治美化,细化主次干道、大街小巷、坑塘沟渠、电杆墙面、户室庭院等整治标准,建立起处处有人负责、事事有人落实的工作机制,也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现在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环境干净了,自己也住得舒坦。”走在整村整治后的环村道路上,南坵村白银头村民小组老党员王兴裕说。
和南坵村一样,琼中各个村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总要求,琼中以治理农村脏、乱、差为重点,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持续发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形成了“点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整体大变化”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带动新产业
“这是我第三次到什运乡来采风了。”近日,来自海口的摄影爱好者吴俊周告诉记者。
自从琼中人居环境的“革命”打响后,受益的不仅是当地村民,更吸引外地游客、客商及返乡青年纷纷而至。红毛镇什寒村、什运乡便文村……依托村庄容貌的“美”,一批富美乡村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展示在世人面前,也让乡村的人气渐渐旺了起来。
今年32岁的蔡晓玲出生在湾岭镇鸭坡村,自从初中毕业后便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务工。随着这两年鸭坡村旧貌换新颜,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门口,蔡晓玲突然萌生出一个念头:回到家乡去。
回到村里能干些啥?蔡晓玲从村民家按市场价收购来绿橙、蜂蜜、土鸡蛋、山兰酒、牛大力等农副产品,摆放在特意收购来的古旧家具上,打造出一间别具韵味的“瓦屋”。“现在很多游客来村里玩,临走时总会到"瓦屋"捎上一两件特色农产品。”蔡晓玲笑言,以前是她们一直想往外面跑,现在是游客不停往村里涌。
据了解,琼中把山区美丽风光做成富民产业,加快旅游与农业、文化融合,带动了乡村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梦瑶“律师,我们的工钱被包工头卷走了,这可怎么办?”“明天拿着这些材料去营根镇司法所,记住一定要讲清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