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长沙村驻村第一书记凌大彪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小事做实 把实事做好
■本报记者李梦瑶通讯员林学健
偌大的白衬衫,积灰的黑皮鞋,草帽下露出一张黢黑的脸。6月20日饷午时分,海南日报记者到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长沙村时,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凌大彪正从一排标准化建设的羊舍里钻出来。
“羊崽还小,可千万注意别让它们吃了带露水的草。”凌大彪转头叮嘱着身后的养殖户卓秋影。两年前,凌大彪是一名坐在办公室里与各种文字材料打交道的机关干部,长沙村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普通偏远山村。
两者的交集发生在2017年3月,48岁的凌大彪克服年龄大、家庭负担重等实际困难,主动请缨来到和平镇最偏远的村庄长沙村。“那时候我们都是靠着几亩粗放管理的橡胶、槟榔生活,勉强只能填饱肚子。”村民陈泽说,他们也曾想过发展其他产业,可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只能作罢。
驻村的第3个月,凌大彪向派驻单位琼中县委宣传部申请了12.9万元帮扶资金,一个产业发展路径构建起来:一边成立黑山羊、豪猪、白鸽等5个养殖合作社,一边动员村民将闲置田地“变废为宝”,发展“短平快”的种桑养蚕产业,实现“多条腿”走路。
“过去对产业发展没信心,没想到现在加入合作社参与养殖后,不仅能学技术,年底还有分红。”村民卓秋影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如今村里的5个合作社共吸纳包括他在内的40户贫困户抱团发展,年底户均分红达4000余元,持续稳定的收入为他们如期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圈舍旁,夏日的风正将桑叶吹成翠绿。“除了市场前景火热的养殖产业,目前我们村种桑养蚕面积达160多亩,家家户户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46户贫困户已于去年年底全部实现脱贫。”眼看着产业发展渐渐步入正轨,凌大彪的工作重心也开始转向村里事务中。
“咱村的自来水管生锈了。”“用了多年怎么能不生锈?”去年年底一次傍晚乘凉时,村里的姑婆婶娘聚在一起唠着闲嗑。说者无意,一旁的凌大彪却将大伙儿的“小麻烦”听进了心里。
第二天,凌大彪便向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申请资金、设计图纸,并找来施工队,很快留田村、内村和加秋村三个自然村的饮用蓄水池顺利建成,一条条崭新的自来水管道途经沉沙池和消毒设备后进村入户,让村民们第一次喝上没有沙子和铁锈的“放心水”。
“凌书记不仅能干布局产业发展的大事,更是从生活小事、细枝末节中心系群众。”在长沙村党支部书记黄家积看来,正是这一件件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琐碎小事”,折射出驻村干部们“民有呼,我有应,民有求,我有答”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营根6月21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传敏通讯员孔德南)6月10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公安局交管大队组织湾岭中队、高速公路中队联合派出所路管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