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永乐群岛甘泉岛唐宋遗址甘泉未竭 遗风犹存
文\海南日报记者王迎春
不胜枚举的南海诸岛中从不缺少静默的岛屿,有些荒无人烟的小岛,却有着延续千年的人文气息。从远古时代起,我国人民便在这里生产、生活和繁衍,在岛屿上留下了相关活动的遗迹和遗物。省博物馆即将开展的“海南七十年考古成果展”中,岛屿考古是无法忽略的。
从卫星影像上看,甘泉岛就像海上一面镶着美丽银边的小圆镜,映照出一孔蓝天和满眼苍翠。这个南北长7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约0.3平方公里的椭圆形小岛位于西沙永乐群岛的西部,是西沙群岛中露出海面时间最晚的岛屿。
被沙堤围绕的甘泉岛地势较高,而岛中间低平,周围珊瑚礁环绕的景象和大且完整的礁盘共同充盈着清澈透明的海水,珊瑚、海葵、热带鱼群应接不暇。就是这样一个海底世界乐园之上,设立着目前中国最南端的文物保护单位——“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
瓷片露端倪
“已得淡水,食之甚甘,掘地不过丈余耳,余尝之,果甚甘美,即以名甘泉岛,勒石坚桅,挂旗为纪念焉。”1909年,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时发现此岛中部低地有淡水井两口,井水甘甜可饮用,“甘泉岛”因此得名,而这口甘泉却在更早之前就已经被人类享用。
在岛上生活离不开淡水,甘泉岛是我国西沙群岛中为数不多的有淡水的岛屿,渔民祖辈总结的航海针经书或《更路簿》多有记载,我国古代渔民、商船远洋可以在此临时补充淡水乃至居住等待救援。
由于岛屿周边礁石过多,不利于渔民渔船开展近海作业,因此甘泉岛并无常驻居民。如今的甘泉岛是一座无人岛,岛上保持着非常原始的生态环境。甘泉岛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3月,解放军战士在甘泉岛的西北部挖出了7件唐宋瓷片,这也成为西沙群岛岛屿考古的发端之一。
唐宋瓷片的重见天日让考古界兴奋不已,同年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的文物工作者们在此基础上对甘泉岛进行首次考古调查,采集和试掘出37件瓷片。其中11件为唐至五代的青釉瓷器;26件是宋代的青白釉瓷器,这些残件的“真实身份”有宋代青釉四系罐的口沿、青白瓷粉盒、划花平底碗,考古人员同时还发现了一片铁锅的口沿。
不过,在岛上挖掘出的全部瓷片都没有被海水冲刷和珊瑚包裹的痕迹。瓷片既没有被海水浸泡,也未被粘上珊瑚,那么就可能证明,这些瓷器不是被海潮冲上岸的,而是由古代先民直接带上岛的,文物就这样在无形中透露出了它们的“身世”。
甘泉古今同
渔船依水而卧,闪烁的渔火与月光一同倒映在水中,在海面上撒下点点碎碎的银光。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登上甘泉岛的渔民曾在这个小岛上披星戴月,劳作生息,留下了颇多历经千年、如今看来却仍旧生动鲜活的痕迹。
线索就藏在饱经沧桑的历史遗物中,1974年出土的这批残片虽然数量不多,但品种复杂,质地粗糙,显然是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与广东一带发现的唐宋墓葬中出土的文物类似。更值得重视的是,那片铁锅的口沿,是渔民在甘泉岛上生活居住的见证,他们也可能是最早利用岛上淡水的唐代广东移民。此时,人们对于该处为一处唐宋时期居住遗址的推测已然初具形态。
翌年3月至5月,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再次对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出土了陶瓷器72件、铁器5件以及数量较多的鲣鸟骨和螺壳等,这些都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该遗址的了解。
唐代青釉陶双耳罐、卷沿罐,宋代青白釉瓶、四系小罐、青釉碗、划花大碗、莲花纹大碗,突唇碗、粉盒……专家发现这些瓷器的质地、款式与花色和先前广州西村窑址出土的相仿。另外,出土的铁刀、铁凿等生产工具,以及收集到的几件唐代炊具铁锅残片、宋代泥质灰褐陶擂体残片和几枚宋、明代铜币等遗物都不断拼凑出甘泉岛乃至整个西沙群岛更为丰沛完整的历史面貌。
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瓷器之外,在甘泉岛的西北部,考古队员还发现了一座我国唐宋时期渔民建造的砖墙小庙,更有珊瑚石垒砌的小庙多达13座。渔民在安闲休憩的打渔生活以外,创造的这些精神寄托的场所,又为后人展现着当时安宁之下的繁盛状态和千古犹存的遗风余韵。
1991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恒杰同志到西沙群岛进行调查,在甘泉岛上发现瓮棺、夹砂陶器、石器等一批史前至秦汉战国时期文物,同时,对岛上的3座小庙和魏晋、隋至清的陶瓷残片进行了记录和采集,将甘泉岛的开发历史推前至史前时期。
1996年,考古人员在西沙文物普查时,特地在遗址旁立下了“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石碑,这是中国在南海树立的第一块文物保护碑。十年之后,“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些拨开历史迷雾,来到我们面前的唐宋古代生活用品和中国古代货币,充分证明了甘泉岛是中国先民居住开发的岛屿,这为我们维护南海主权提供了考古和历史依据,这里涌动着的华夏文明血脉奔腾至今,就如同那口跨越千年未竭的甘泉一般。
岛屿考古
小纪实
首次西沙群岛考古调查
1974年和1975年,广东省文物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西沙群岛先后进行两次考古调查,在永兴岛、北岛、南岛、金银岛、南沙洲、北礁等11处岛礁采集到一批陶瓷器及汉至明代铜钱等遗物。其中,瓷器有宋代青釉小口罐、双鱼洗,元代青釉盘,明代青白釉盘和青花盘、碗,清代青花碗、杯、碟和壶等。
南沙群岛考古调查
1993年5月—6月,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专业人员对南沙群岛的北子岛、太平岛、郑和群礁、永暑礁、南威岛、南康暗沙等20多个岛洲沙礁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多处古代文化遗物点,采集到汉代几何印纹陶瓮、陶罐,唐宋时期青瓷碗,明清时期青花瓷器及一些中国铜钱等遗物。
西沙群岛文物普查
1996年4月—5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海南、广东两省专业人员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西沙群岛实施文物普查。在18座岛屿沙洲采集到较丰富的唐至近现代青釉、青白釉、白釉、青花等陶瓷器,器形主要有罐、碗、洗、盘、壶、瓶、杯、碟、盒等,均为江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民窑产品。
岛屿考古价值
这些岛屿考古发现的遗物是我国海南、华南地区先民为开发、经营、建设南海所携去的,是中国历代渔民、商人、航海家在南沙海域生活、渔作、交通往来的史迹。其分布并非孤立和偶然,而是有时空的连续性与广泛性。显示了我国先民在南海的活动不是一个点、一个线,而是一个面,表明我国对南海区域的开发是久远、广阔、持久的,并且经营至今。(王迎春辑)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省博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连蒙通讯员郭春成)10月28日晚,受突发阵风影响,一艘名为“新远油11”轮油船出港途中偏离航道,在清澜港3#航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