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北稻南移”将水稻种到三沙他把海南大米种出东北味儿“最美退役军人”周晓东:做党和人民需要的一粒种子
周晓东在海南育种,将北大荒的优质水稻种到海南来,还在不适宜种植的三沙上种出了水果和蔬菜,和海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国都市报记者谭琦文/图
沿着垄沟
从北大荒走到海南
“在学生时代我就想当一名飞行员。”因为一首《我爱祖国的蓝天》,飞行员的梦想在周晓东的心里埋下了种子。1987年,周晓东当上了空军兵,却被分配到东北的农场去种地。周晓东时常望着麦田陷入失落。
“你喜欢的那首《我爱祖国的蓝天》,就是在菜地里写出来的,种地和开飞机一样重要。”与著名军旅词作家阎肃的一次交流,让周晓东改变了想法,他开始将种田当成梦想在耕耘。
为了培育更优质的小麦和水稻,周晓东辗转天津、四川等省市的田地,一路继续南下,到海南进行繁育。“当时对海南的印象是比较落后,海南的大米不好吃。”1997年,周晓东开始到海南进行育种工作,在热带地区的三亚试验田里培育出水稻种子,育种之后选择优良种子回到北方试种,他在海南先后筛选一万多份的优质种子。
“海南对育种事业的贡献这么大,为什么种不出好吃的大米?”周晓东觉得,自己应该为海南做点儿什么。
卖老家房
到海南研究“北稻南移”
周晓东想把东北好吃的大米移到海南种植,他信心满满,“北稻南移”的想法已经在他的脑中渐渐有了雏形。
1997年,周晓东的父母知道了周晓东的想法,瞒着他卖掉了家里的三间平房,到外租房住,给了他6万元的“梦想启动基金”。
“看起来很容易,但从一千多份种子里挑出适合在海南种植的,那可比大海捞针还难。”周晓东试种了很多种子,有的因为病虫害、有的不产果、有的因为颗粒不饱满,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且优质的水稻种子。2010年,受到台风的影响,周晓东的试验地被水泡了好几天,一株株快要收获的水稻倒在水里,那一年他的所有试种成果颗粒无收。
2017年4月,周晓东终于成功选育6个口感相同、产量相当的东北水稻,从根本上解决了口感问题。现在,周晓东“北稻南移”的水稻已经种在海南的各个地方,只需要90天的时间即可收获,实现4季皆可播种,亩产量达到1000斤。
三沙种稻
“第一批已经收获”
从三亚的码头出发,周晓东带上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准备前往三沙。周晓东的妻子在三沙的海军服役,三沙的土地很难种出水果蔬菜,很多补给都要从岸上运过去,周晓东常常上岛帮忙。2014年起,周晓东多次前往三沙用自己的专长研究解决官兵困难。
2014年,周晓东研发成功了新一代的海水淡化机,将岛上的淡化水成本降低到每吨3.5元。多年来,周晓东累计为岛上免费送去新鲜蔬菜12万多斤,猪肉1万多斤,鸡蛋1万多斤。岛上的土壤种不了菜,他每次出海都带上处理过的土壤上岛,已经送去了超过200立方米的土壤,现在已经在岛上种上了瓜菜,甚至种出了西瓜和香瓜。
2018年5月,周晓东还在岛上成功种植了水稻,“第一批水稻已经在岛上收获,第三批水稻预计在春节后种植。”这也是三沙土地上第一次种出水稻。周晓东又给岛上的菜园子安装了自动喷灌设施,实现了雨水自动喷灌,突破了岛上种植的难题。
甘做“粮痴”
当一名“麦田守望者”
“选育一个优质品种要10年的时间,一点也马虎不得。”周晓东对待育种十分严谨,军旅生活让他面对困难更多了一份坚毅。“对军人而言没有难题,有目标就去实现,有困难就克服。”
在脱下军装的日子里,周晓东一直致力于小麦和水稻育种研究,他实施了小麦航天育种,选育了新一代的高抗倒伏国审品种,收集整理了3万多份水稻、小麦种质资源,并无偿共享给相关部门。“小麦育种虽然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我选育的小麦良种却得到了老百姓的自然推广,心里很开心。”
“只要老百姓都有馒头吃,我愿当一辈子傻子。”常年在田间地头,让周晓东深感农民的艰辛,作为“个体科研户”的他不在乎自己赚的多与少,“关键是中国人一定要端稳自己的饭碗,我愿意永远做党和人民需要的一粒种子。”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记者董瑞丰)记者1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位于南沙群岛美济礁的中科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于2018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