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探访郎典村里的黎族故事

三亚日报 2018-09-02 10:53

崖州方言歌曲《槟榔情歌》表演。 本报记者 袁永东 摄黎族女青年在进行黎锦技艺展示。本报记者 袁永东 摄左图:本报新媒体见习记者(左)学习树叶吹歌技艺。本报记者 袁永东 摄竹篓编织技艺展示。本报记者 袁永东 摄本报记者张慧膑杨洋

一场文化节活动,点燃了村民的激情,激活了沉寂的郎典村。9月1日,三亚市美丽乡村旅游文化节第五站走进崖州区北岭村委会郎典村。这次文化节,让唯一保留打柴舞传统的郎典村再次走入大众视野,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瑰宝再次“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我们在海南打柴舞的发源地探寻郎典村那些尘封已久而又感动人心的黎族故事。

竹竿舞里寻故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穿上美丽的民族服装,戴上精美首饰,阿哥挽着阿妹的手,在节奏强烈的竹竿上翻转、跳跃,伴随着优美的乐曲,一群服装艳丽、笑容掩面的人群在阵型多变的竹竿队形里,摆动着轻盈的身姿,合着轻快的节拍,踩出一串串幸福的舞步。这场由近200名郎典村民表演的花式竹竿舞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在歌声的海洋里,游客不仅欣赏到优美动人的舞姿,还可参与其中,体验竹竿舞的乐趣。

“我们的表演由近200名村民组成,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6个人。”参与表演的村民黎慧敏告诉三亚日报记者,竹竿舞是郎典村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每逢重大节日或是节庆活动,村民都会跳起欢快的舞蹈,在歌舞声中传递欢乐与幸福,村里的男女老幼几乎都会跳。

在人群里,三亚日报记者看到仅有8岁的舞蹈表演者陈梦婷,在烈日下,额头渗着汗水,脸上却始终保持着欢笑。“她很积极,每天都准时去排练。”陈梦婷的姐姐说,妹妹只学了两个月就学会了,排练有时候被竹竿夹到脚,她也不哭。

吹“树叶”的贫困户

这厢是竹竿舞动,众人恋上舞中曲;那厢是吹响树叶,奏响“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不见才有味”的深情。舞台上,从13岁就开始跟爷爷学习用树叶演奏歌曲的郎典村民韦日清,用一片不起眼的树叶吹出动听的旋律,赢得众人阵阵喝彩。

这片普通的树叶是如何在他的嘴中发出动人韵律的?韦日清说,他从13岁开始就跟爷爷学吹树叶,至今已经“练习”了36年,从未中断。在韦日清看来,用树叶吹歌曲,是一门技术活,音符的高低起伏,都很考验嘴上功夫,经过多年的苦练,认真地琢磨,如今无论是黎族民歌、流行歌曲他都能吹,吸引了不少“粉丝”。现在,村里8位村民报名跟他学习。

“今天是第一次以演员的身份在家门口演奏,大家的鼓励,让我很有信心。”韦日清告诉三亚日报记者,以前村里有重大活动,他就会客串表演。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他从一名贫困户摇身变身为表演者,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这让他兴奋不已。

“我还要组建一支民族乐器乐队,把黎族的乐器组合到一起,把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韦日清说。

匠心竹韵韵味长

“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清代著名画家郑燮早已把对竹的喜爱画在了纸上,写进了诗里。望古看今,竹子让艺术家为之倾倒,让传统手工艺者为之膜拜。郎典村竹子随处可见,村民物尽其用,祖辈们将竹子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娴熟的编织技艺也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这是"龙嘎"筐……”在竹艺展区域,黎家大姐高流慧向游客展示她用竹条编织成的各种竹篓、竹篮。高流慧告诉记者,这门技艺是她从爷爷那里学来的,她没有想到,这门技能如今还能为她带来收入。

“一个竹篓能卖到30元,也有不少人订购。”高流慧笑道,竹子编织品看着简单,却要经历选竹、砍竹、编条、编织等步骤,完成一个小的竹篮也要用一天的功夫。在郎典村,和高流慧一样善用竹藤编织的村民不在少数,今年42岁的邢丽萍就是其中一位。在竹艺展上,邢丽萍的作品赢得了不少村民、游客的青睐,有游客还要求现场教学。

除了编织品,竹子在郎典村的作用不胜枚举。这次文化节活动,将“竹子”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还设计骑竹马、竹篮打水、竹篓赛跑、竹笋套环、竹筷夹笋、踩高跷、竹篓接球等比赛,展示郎典村与竹子“情缘”。

新闻推荐

崖州民歌、打柴舞、百人太极、书法长卷……美丽乡村旅游文化节昨日走进雅安村

6月29日,三亚市美丽乡村旅游文化节走进雅安村,游客跳起欢快的黎族竹竿舞。本报记者袁永东摄崖州民歌对唱表演。来自崖州区...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