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热爱和坚守为城市“美容”
10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环卫工人节。设立环卫工人节,是对环卫工人为城市环境作出贡献的肯定。环卫工作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环卫工人们以“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辛勤劳作,使得三亚的城乡环境日益干净整洁。为此,本报携手市园林环卫局推出专题报道,讲述4名在三亚环卫工作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环卫工人的事迹,并听听他们的心声。
全国劳动模范蔡冲梅:
环卫工作艰苦
但没想过转行
“环卫工作没有干过的人不知道它有多辛苦,但是干一行爱一行,我们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了。”吉阳区环卫工人蔡冲梅今年45岁,从1999年从事环卫工作以来,她已经在环卫岗位上坚守了20年,20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岗位上辛勤劳作的她,先后获得了海南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20年来,蔡冲梅把美好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份平凡而崇高的环卫事业,带领着团队,为三亚市民和游客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三亚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各种大型活动日渐频繁,有活动的时候也是环卫工人压力最大的时候。蔡冲梅负责的地段是河东路,这是人流量大、垃圾量多的地段,蔡冲梅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地工作,必须确保街上没有垃圾后才能回家。
在没有活动的平常日子,蔡冲梅的工作也不轻松。她所负责的河东路段周围有好几所学校,每到上学放学时段,路上都会有一些学生随手扔下的垃圾,另外还有很多传单、广告纸等。此外,三亚靠海,风比较大,所以街头总会有树叶掉落,给保洁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到了秋季,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
环卫工作本就艰苦,而作为组长的蔡冲梅,肩上的责任更重,她不仅要清扫自己负责的路段,还要检查组内其他工友负责的区域。如果有人没有及时清理好街道,蔡冲梅都会帮助她们一起清扫。遇到重要日子或紧急情况,蔡冲梅必须安排好人员,协调好一切工作。
海南多台风,而每到台风季节,环卫工人就得加班加点做好工作,蔡冲梅和同事也不例外。在台风季节,她们经常冒雨加班加点将街道生活垃圾、残枝败叶清扫干净。台风来临时,她们要及时对街面垃圾进行清扫。台风过后,她们还是没有时间休息,就连吃饭也只能在马路边吃,吃完就立即投入工作。
即便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蔡冲梅也没有想过转行,依然每天坚守在岗位上,她的时间几乎都投入到了工作里而无法顾家。蔡冲梅的女儿欧泽芳说:“妈妈几乎没有参加过学校的家长会,她没有时间,一般都在加班。”
蔡冲梅对此也感到非常愧疚。“我作为一个母亲,没有过多的时间关心和陪伴孩子,显然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蔡冲梅说,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要时常在城市的街头,虽然辛苦,虽然愧对孩子,但环卫工作对城市来说又极其重要,因此她会继续坚守。(本报记者林志猛张慧膑实习生马晓宇)
垃圾中转站队长张遥:
虽然臭但却是熟悉的味道
“环卫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我觉得非常开心。”10月26日,吉阳区环卫所车队垃圾中转站队长张遥笑着说道,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环卫事业的这份热爱。
张遥今年35岁,个子高大强壮。从2013年起,他选择了这份平凡而伟大的环卫工作,至今已有6个年头。从最初的垃圾回收车司机到如今的垃圾中转站队长,张遥始终站在环卫战线上,用自己的青春和责任心为城市环境作贡献。
“张遥的垃圾中转站工作是整个环卫所的重中之重,他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当三亚日报记者采访张遥时,吉阳区环卫所所长麦贤武在一旁情不自禁地赞扬道。
作为队长,张遥管理着鹿回头、狗岭路和下洋田广场这3个垃圾中转站,负责18个社区的车辆调度和每天200多吨垃圾收集清运工作。每天凌晨2点,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的时候,张遥就开始上班了,清晨7点前他要把所有垃圾运到三亚高峰垃圾填埋场,然后检查辖区内包括凤凰路、迎宾路、河东路等多个重要的交通干道,生怕哪个角落还有没及时清理的垃圾,或路边的哪个垃圾筒已经满了却没有被及时发现和清理。这些必须在7点半前结束,以便让大家上班出行时看到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街道。
“环卫工作是24小时不间断的,白天也在不停地运送垃圾。忙的时候我们都会持续工作到晚上12点。”张遥说,他最害怕的就是接到司机电话,一来电话就是“出事”了,为了确保安全和垃圾中转站工作的正常运行,他每天都要抱着手机睡觉,铃声一响,就要马上起床出去协调处理问题。
事实上,张遥以垃圾中转站为家,已经在这里住了5年了。垃圾站怎么能住人呢?张遥说:“因为我们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只能长期住在垃圾站,身上确实都很臭,虽然臭但却是熟悉的味道。”他的言语里满是对环卫事业的热爱与骄傲。
垃圾中转站是一个大家庭,不管节假日大家都一起在这里煮饭、聊天。在张遥看来,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大家开车回来,脸上都是开心的笑容,他觉得压力减轻了不少。
一个城市的整洁美丽离不开每个辛勤付出的环卫工人,正是有着如张遥一般的环卫工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始终坚守在环卫岗位上,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三亚的城市才更加整洁美丽、明亮闪耀。
(本报记者林志猛张慧膑实习生马晓宇)
环卫工人王风秀:
只有不停清扫路面才能保持干净
烈日下、暴雨中,她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艰苦地工作,优美的城市环境里凝聚着她们的“功勋”,她们是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是我们最可爱的人。30岁的王风秀就是其中一员。
王风秀是天涯区的环卫工人,在环卫岗位上已经6年了。
“一开始还有些难为情,现在已经习惯了,还挺喜欢这份工作的。”10月25日下午,三亚日报记者见到王风秀时,她正在新民街清扫地上的垃圾。
2012年,王风秀从海口来到三亚,加入到了环卫工的行列中。当时才20多岁的王风秀却选择从事环卫工作,家人对此并不理解,这曾让她有过动摇,但是在慢慢的接触中,王风秀从心底开始喜欢上这份工作。
在环卫岗位上,王风秀遭受过冷言冷语,甚至是谩骂。很多时候,在打扫商铺门前的卫生时,一些商铺没有落实好“门前三包”,王风秀会上前交涉,对方一句“我们把卫生做好了,还要你们干嘛?”让她心寒。她负责的椰风巷,常年是杀鸡、杀鱼、杀鸭的场所,脏、臭、乱是常态,鸡毛、鱼鳞等垃圾堆积在一起散发着难闻的恶臭,王风秀每天要在这样的环境里,拖着重重的垃圾,来回工作一整天。
“已经习惯了,维护城市的干净整洁就是我们的工作。”王风秀说,看到城市变得越来越干净,感觉自己的努力付出都是值得的。她告诉三亚日报记者,小巷子路面的垃圾多,只有不停地清扫,路面才能保持干净。往往在扫树叶、捡废瓶子、扫纸屑之间汗水会不停地流淌,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我觉得对不起家人。”说着,王风秀眼泪落下,因为工作的原因,她没有时间陪伴丈夫和孩子。30岁的年纪,本可以衣着光鲜亮丽,在下班之后约上朋友喝茶、聊天,而她选择了环卫工作,扫帚不离手,为街道的干净整洁,默默付出着。
王风秀认真负责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细心、有责任心、聪明。”在天涯区环卫所一队队长蒙国清的眼里,王风秀虽然年纪轻,但做起事来从不敷衍,每次巡查时,总是看见她在埋头苦干。
“这份工作给我带来快乐和开心,一家人都生活在这座城里,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王风秀说,每每看到自己打扫过的街道变得干净整洁,受的委屈都值了。如今,王风秀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是不是在上班时间,走在路上,看到地面上的纸屑、烟头,她都会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她说,三亚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能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感到很自豪。
(本报记者张慧膑林志猛)
环卫车修理工冯永清:
维修店出高价“挖”都被拒绝了
在洁净城市的背后,饱含着另一类环卫工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他们就是默默无闻的环卫专用车辆维修工,因为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保障了环卫作业车辆和各项环卫工作的正常运转。
今年53岁的冯永清是天涯区环卫所的一名维修工,从事环卫维修工作已经28年了,一年四季,冯永清要么在维修站里,要么在赶往维修车的路上,100多台清运垃圾的环卫车辆全靠他和其他5名维修人员修理。
1990年,毕业后的冯永清就进入了环卫所,白天维修车辆,晚上开清运车,多年的经验,他已经对如何修理车辆烂熟于心。如今,他不仅负责液压、电路等重要的维修部分,还通过自身的努力,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为市环卫车辆解决了不少维修上的技术难题。
每天早上8点,冯永清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由于环卫作业车辆长时间高负荷运转,磨损比较严重,且长期被垃圾腐蚀,车辆的损坏率逐年升高,日常保养和维修是家常便饭。冯永清告诉三亚日报记者,每当维修时,他要仰脸躺在车底下,遗留在车上的垃圾液体常常滴落到他的脸上,和着汗水一并从脸上流淌下来。
冯永清说,为了更好更快地修复损坏的车辆,保证环卫作业正常运行,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有时要凌晨三点多起床,深夜才能下班。一旦有环卫作业车辆出现故障,他们便立马赶往抢修车辆。
据冯永清回忆,一天傍晚,承重8吨的清运车在垃圾填埋场损坏了,接到通知后,他立马从市区赶到填埋场,当时正下着暴雨,清运车损坏,无法将车上的垃圾卸下。
“当时下暴雨,旁边的污水池的污水也溢了出来。”冯永清说,混着污水的雨水没过车轮,而要维修车辆,必须要在垃圾车底进行维修。想到后面还有很多的垃圾要清运,如果不及时维修好,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冯永清二话不说,就钻到车底,污水没过他的头,垃圾在他头上漂浮着。“我拼命地往上顶,才勉强露出脸部。”而从垃圾车上滴下的污水让他的眼睛睁不开。后来,他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成功地将车维修好。
冯永清掌握着熟练的维修技术,不少车辆维修店出高价“挖”他,都被他拒绝了,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环卫工作工资低且辛苦,他为什么那么执着?对此,冯永清只是用“放不下、舍不得”来回应。
在冯永清的心里,还有着一份对妻子和女儿的愧疚,结婚20多年,他只回过三次妻子娘家,老丈人常说都快忘记有这么一个女婿了。
“你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能陪我们吃个饭?”每当节假日,冯永清更加忙碌,面对女儿的责问,他总是心生歉意,这么多年来,他从没有好好地陪过家人。
“不要让清运车辆带病上路行驶。”作为车辆的“医生”,在冯永清的心里,时刻都挂念着维修站里的车辆。
“怕退休以后没事做,闻不到这个味道不习惯。”尽管还有7年才退休,冯永清却担心退休后的事,他早已把维修站当作了家,把清运车辆当作了自己的孩子一样。
(本报记者张慧膑林志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世烽见习记者孙梦聪)10月11日—12日,省政协主席毛万春率队先后在育才生态区、海棠区、吉阳区、天涯区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