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母亲河”:从万亩盐田到两岸繁华
编者按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三亚也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向世界敞开了怀抱。通过一次次大胆尝试、创新突破,三亚演绎了一曲从“小渔村”到“大三亚”的华丽变奏。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的是地理元素的变迁,河流、村庄、景区、码头、建筑、道路、桥梁、老字号店面等等,每一处都是改革开放的见证。即日起,三亚日报推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三亚改革地理》系列报道,讲述40年间三亚沧桑巨变。
地理标签
三亚河——鹿城的“母亲河”。逐水而居,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栖息之地的选择。三亚,就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这里有一条自北向南,经市区流入大海的河流——三亚河。三亚河河岸线曲折多姿,上游水网纵横交错,两岸自然生长的红树林绿影婆娑,景致优美。4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渐渐“吹火”了三亚河两岸经济。这里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度假的“打卡地”,也成为这座美丽城市40年沧桑巨变的见证之一。
城市得名源于“丫”字形良港
201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亚史》记载:三亚河在市境南部,由六罗水、水蛟溪、半岭水三条河组成,以六罗水为主流。这三条河汇合,由北向南穿城而过,注入三亚港入海,总流程28.8公里,流域面积337平方公里。
它之所以被称为三亚河,是因为它在靠近入海口处时分成东河(全长24.8公里)、西河(全长31.3公里),其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丫”字形是个天然良港,定居这里的人形象地把该河称为“三丫河”,后来逐渐被人称为三亚河。三亚河也成为与三亚城市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母亲河”。
万亩盐田曾如诗如画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曾在《煮海歌》中这样描写盐田的劳作:
年年春夏潮盈浦,
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
始灌潮波塯成卤。
棋盘式的盐田阡陌纵横,镜一般的盐池清澈见底,景色如诗如画。在大约150年前,广东电白人越过琼州海峡来到三亚。他们发现三亚的海水清澈纯净,含盐浓度高,特别容易出盐。于是他们在三亚筑堤、挖渠、修池,灌溉,很快近海的滩涂上出现了一畦畦盐池,成为榆亚盐场的前身。
“我父亲是广西人,当年参加解放军从长白山一直战斗到海南岛,后来与一大批战友转业到了地方,创建榆亚盐场,并从此定居三亚。”57岁的榆亚盐场副场长黄善清生于斯,长于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盐场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他都了然于心。
榆亚盐场的盐曾以色白质优而享誉全国,被广大用户美称为“三亚盐”。作为海南岛几大盐场之一,榆亚盐场为新中国盐业技术革新,为三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崖县(三亚市前身)税收的60%以上来自榆亚盐场。
1991年之前,三亚河两岸50米内几乎都是盐田。鼎盛时,榆亚盐场的盐田达1.1万多亩,约占当时三亚城市面积的五分之一。三亚河、大茅河两岸,凡有红树林的地方都有榆亚盐场的盐田。今天,三亚著名的景点,比如美丽之冠、鹿回头公园,以及市公安局、市财政局、时代海岸等所在地,曾经都是盐田。下转2版上接1版
“粒粒皆辛苦”的除了粮食还有食盐
自古以来,盐便不是易得的生活必需品,制盐的过程更是不易。“晒盐并不是把海水灌入盐田就万事大吉,这其中要经过纳潮、制卤、蒸发、结晶和收盐等几道工序。”从孩提时代就在盐场看着父辈们辛勤劳作的黄善清,上世纪八十年代也进入盐场工作,从一名晒盐工做起,一直到副场长。盐场,盐田,对于他再熟悉不过。
纳潮,就是等海水涨潮时,把海水引入储水湖(或积水塘),成为生产海盐的初始原料。
储水湖的海水通过扬水站灌进蒸发池,经过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蒸发,至少经过20天日晒风吹,变成海水含盐量达到25波美度(一种浓度计量单位)的卤水,这个过程称为“制卤”。
制卤完成后,卤水流入结晶池,经过盐工们不停地翻晒,卤水结晶为一粒一粒的腌制盐(俗称“粗盐”)。
收盐时,盐工们用盐耙,一耙一耙地把结晶盐拢到田埂上,再装车运走。
“那些年,我们盐场的年平均产量是3.2万吨,最高年份产量达到7万吨!”与黄善清一样,父子两代均是“榆亚盐场人”的陈恩文至今依然非常自豪。
昔日盐场变身旅游“打卡地”
“市委机关大院、电影院、招待所、临街铺面,征用盐田1400多亩;亚龙湾道路建设,征用盐田50亩……”改革开放以来,榆亚盐场的盐田大多让步于城市建设,换来的是三亚河两岸的风景如画和日益繁华。
无论从三亚大桥上走过,还是沿着河岸边漫步,人们都能享受到清澈的空气,以及碧海蓝天的美丽景色。
河岸边,700多亩红树林郁郁葱葱,白鹭、夜鹭、翠鸟、青脚鸟、斑鸠等30多种鸟类,将这里当作温馨的家园。
停靠在码头的洁白游艇,与四周的“高大上”建筑相映衬,让市民游客有来到欧洲滨海小镇的穿越感。
匆匆忙忙的跟团游往往来不及好好体会一座城市,若是能住上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是融入三亚慢生活的一种方式。三亚河边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公寓,不同于酒店,有的公寓自带厨房等生活配套,适合想要长时间居住的人群。
三亚河沿东岸修建了一条步行栈道。夜晚时分,微风徐徐,市民晚餐后来此散步、遛狗;白领下班后来坐坐,看河岸夜景;甚至有人索性在岸边小憩,一派悠然。
三亚河畔有不少街头艺人,或写地书,或自弹自唱,或吹起悠扬的萨克斯或葫芦丝,不一而足。他们的技艺虽是业余级,却总能留住路人的脚步。
三亚河畔的发展变化,正是三亚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和一面镜子,反映出三亚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市建设、民生福祉、文化旅游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相关数据也在验证这一点。1987年,三亚升格为地级市的时候,地区生产总值2.3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4元。而2017年,三亚实现生产总值529.3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3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70元。
40年间,三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增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些发展数字,不仅走在全省各市县的前列,也超过了全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40年来的变化,让三亚从一个没有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城市,变成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40年来的变化,让三亚从一个滨海小县城,向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迈进。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这是三亚发展生动的写照,也是三亚百姓最为认可、熟知的口号。
40年间,大海的磅礴张力,在天涯海角,正激荡起一波又一波的强劲浪潮。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海南省统计局获悉,该省前三季度房屋成交量下跌。据统计,前三季度,海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