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三亚市南繁院南繁作物与植保研究中心主任孔祥义将科技成果转化到扶贫一线用科技力量为村民找准致富密码

海南日报 2018-11-08 07:22

勇当先锋做好表率·先进典型

■本报记者孙婧

11月6日下午,阳光给三亚育才生态区的莽莽山林披上了一层金色霞光。

那介村文化室前,十来位村民正翘首等待着什么。不一会儿,一辆旧面包车开了过来,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孔主任又送苗来啦!”

村民口中的孔主任,说的是三亚市南繁院南繁作物与植保研究中心主任孔祥义。果然,旧面包车后面跟着的卡车,满载着数万株由三亚南繁基地选育的“驰誉505”油亮型黄瓜苗。

村民董成昌第一个走上前,热络地跟孔祥义攀谈起来。“一下子要了6亩地的苗,这次又要赚一笔了!”孔祥义笑着打趣,董成昌则憨笑:“南繁的苗好,种出来的瓜老板们高价要。”

因势利导

村民爱上新品种

这些令农户另眼相看的瓜苗可不一般:上部分青嫩的叶片属于黄瓜,下半部分却是深绿色、毛茸茸的南瓜叶,同样属于南瓜的白色根系缠绕在锥形的培植土里。

“这是南繁基地选育、嫁接的黄瓜苗,利用南瓜的抗病性能和发达根系,让黄瓜苗存活率更高,长得更快。”2016年10月,孔祥义成为那受村驻村第一书记。面对村里133户贫困户的脱贫需求,他利用自身优势,将这种新型瓜苗介绍给村民,并免费给本村及周边村的贫困户试种。

被孔祥义评价为“很能吃苦”的那介村贫困村民董成昌,作为第一批“尝鲜者”试种了两亩地的苗。董成昌说,收获的黄瓜油亮匀称,收购商给出的价格比普通青瓜高了近一倍。“我们以前种的瓜亩产低,收购价也不高。”

这一次,董成昌要了6亩地的黄瓜苗,共1.5万株,喊来七八个亲戚一起帮忙搬苗。“很好成活,天气好的话,1个多月就可以摘果,亩产高、长度适中,老板们很喜欢。”董成昌说,这一茬瓜收获后,收益能达5万元左右,有望摘掉穷帽子。

“现在几乎全村都改种了这种瓜,大家的腰包也比以前更鼓了。”那介村村民蓝杰城说,如今新品种瓜苗成了山区里的抢手货,周边村的村民也纷纷慕名来要新苗。

“花式”培训

寻求传播效果最大化

驻村扶贫期间,孔祥义不仅带来了“驰誉505”油亮型黄瓜,还针对三亚瓜菜市场需求,挑选了三亚南繁院选育的“南豇1号”豇豆、“曼谷紫茄”茄子等优良瓜菜品种进行推广。

“总有农户问我,为什么打的农药没有效果,为什么种的瓜产量不高,其实是因为没有掌握技术,种植盲目性大。”在一线扶贫的经历让孔祥义意识到,培训农民掌握新品种瓜菜种植技术很有必要。

但如何培训才能有效果?孔祥义试过很多种方法:除了田头一对一培训、发放宣传资料、在村文化室夜校上课外,他还通过“农业科技110”微信服务平台,甚至走进当地媒体举办的《科技扶贫大讲堂》栏目,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花式”培训效果如何?孔祥义粗略一算,由他牵头组织的各类科技培训达200多场,培训人数超过7800人次:“总有那么一些人学进去了,有所收获,周围人看到种植效果,就会跟着干,一来二去,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如今,“南豇1号”豇豆在三亚已累计推广超过5000亩,新品种黄瓜、茄子推广超过1万亩,受益农户超过2000户,辐射全三亚各主要瓜菜种植基地及育才、高峰等偏远地区,带动三亚农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2017年和2018年,孔祥义也分别获得“三亚市优秀驻村扶贫干部”“三亚市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今年6月,结束驻村扶贫任务的孔祥义回到了三亚南繁院,但他的工作更忙了:主抓南繁院在三亚的科技扶贫工作,将南繁科技成果转化到扶贫助农第一线。

10月以来,三亚进入季节性瓜菜种植旺季,孔祥义越发忙碌,电话、微信响个不停,还要经常带着团队和种苗去往各个山区村头。不少村民见到他,都会喊一声“孔老师”“孔主任”,让孔祥义倍感亲切:“看到农户们丰收了、赚钱了,比自己拿到奖金还高兴,很有成就感!”

以优质种苗为载体,以科技培训为纽带,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抱着这样的想法,孔祥义带着团队仍奔波在扶贫一线。(本报三亚11月7日电)

新闻推荐

2018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开幕45对佳偶新人天涯盟誓

本报讯(记者李业滨通讯员赵桂媛)11月6日,“2018第二十二届中国·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在天涯海角游览区拉开帷幕。三亚...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