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蜈支洲岛附近海域现鲸鲨
本报讯(记者胡拥军)11月20日10时50分许,在蜈支洲岛附近海域,清澈的海水中,波涛缓缓翻涌,一条浅色“大鱼”自在游弋,这一幕正好被乘船而过的附近村民用手机拍了下来。经确认,这条“大鱼”是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鱼类——鲸鲨。在9秒的视频中,清澈的海水里,鲸鲨扭动身子畅游其中,吸引着目击者忍不住惊呼。据悉,鲸鲨身体庞大,最大个体体长达20米,被称为“最大的鲨”,其体表散布淡色斑点与纵横交错的淡色带,属大洋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各热带和温带海区。
伴随着鲸鲨视频在网上走红,有关三亚海洋环境保护的话题也逐渐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纷纷为三亚优美的海洋环境点赞。“海南近岸海水绝大多数属于一类标准,位居全国前列,促进了鲸鲨等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的海洋生物繁衍生长。”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李卫东表示。除了鲸鲨外,三亚日报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在三亚附近海域还曾出现过包含海豚、侏儒抹香鲸在内的十余个鲸豚物种,其中多数都是珍稀濒危物种。
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告诉三亚日报记者,在三亚近海海域发现鲸鲨、海豚已经是正常现象,就连一般出海的渔民都有机会见到。这与三亚不断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周边海域海洋环境日趋改善以及渔业资源丰富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三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布《中共三亚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将以100条具体举措推进城市创新发展、绿色产业格局优化、城乡科学发展等,加强生态建章立法,加大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监督执纪工作,多举措引导全民参与,全方位推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
“此次,蜈支洲岛附近海域出现鲸鲨身姿,从侧面体现了景区近年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成果。”蜈支洲岛旅游区负责人介绍,该景区为积极探索“人与自然”“海洋与旅游区”和谐相处的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海岛旅游路线,积极打造国内首个热带海洋牧场,并积极协调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控报告,为珊瑚、鱼类等多种海洋生物提供了休息场、隐蔽场、饵料场和繁殖场,不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的优化,海洋景观得到极大的丰富,助推生态旅游加速发展。
目前,蜈支洲岛人工鱼礁区形成了珊瑚、藻类、贝类、鱼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圈,初步显现出海洋生态修复效应。人工鱼礁表面附着珊瑚、贝类、藻类等生物种类达120多种,鱼礁区比非鱼礁区鱼类数量提高5倍~10倍,渔业资源日渐丰富。海洋牧场现已被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试验室科研项目列为野外观测点之一,成为南海相关科研数据收集的实验基地。
与此同时,在上世纪90年代,三亚就建立了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自东向西由亚龙湾片区、鹿回头半岛——榆林角片区和东、西瑁岛片区三部分组成。通过人工种植、水质保护、排污治理等措施保护和促进保护区内珊瑚礁的生长。
2016年6月8日,在多方的努力之下,海南中华白海豚保护地揭牌仪式在三亚大小洞天景区举行,着力于对中华白海豚的调查、研究和保育工作,这也是我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地。
家有梧桐凤自来。三亚通过“双修”、美丽乡村建设等系列实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打造,让鲸鲨畅游、白鹭翩飞、海豚腾跃等生态和谐图景成为城市名片。
新闻推荐
三亚市委第一巡察组巡察市委宣传部、三亚日报社党组、三亚广播电视台党组工作动员会召开督促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发挥政治“显微镜”“探照灯”作用
本报讯(记者黄世烽通讯员杨义兵)11月21日,根据市委巡察工作的统一部署,市委第六轮巡察第一巡察组巡察市委宣传部、三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