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崖州骑楼:民国时尚建筑风韵犹存 珍贵历史文物亟须保护
见过广州、汕头、厦门、海口骑楼的“繁荣风”,未必见过三亚骑楼的“低调风”。时代在发展,偏于一隅的民国骑楼建筑,斑驳残损,花饰失色,夹杂在林立的现代店铺与平顶楼房之中。当人们还未意识到“珍贵”一词时,崖州民国骑楼建筑已经“老了”。
11月24日,三亚日报历史文化采风团邀请历史文化专家及读者走进崖州,探访民国时期成为时尚的骑楼建筑,寻找散落在崖州乡村的骑楼身影,走访清末崖州最后一名举人郑绍材的骑楼故居,展现三亚崖州骑楼厚重的历史文化。
崖州骑楼街是闯海产物
晴好的天,来到崖州区关东街和铺仔市,与民国骑楼街邂逅于阳光之下。
骑楼建筑一般商住结合,由于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会向外延伸至人行道上凑成廊道,供人们行走,远远看去仿佛骑跨在马路上,因此得名骑楼。而这种建筑风格对于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三亚来说,具有遮阳避雨的功能。
这些骑楼建筑大多建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是当时崖县(今三亚)最早的老商号建筑群。如今所见,砖墙斑驳,苔藓爬满墙体,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不觉回到了百年前:闯海的三亚人为谋生漂洋过海,待他们打拼归来,带回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骑楼廊道连通,熙来攘往,生意兴隆,人们都来到这个崖县最繁荣的地方。
三亚历史文化专家、三亚乡贤张远来为采风团成员讲解,崖州骑楼建筑是外来建筑,崖州靠海,一代代三亚人到海外经商做生意,往来交流之间就把南洋的骑楼建筑风格带回家乡。又融合了地方特色,用海南格木做横梁,石灰做建筑材料,矿物原料做彩绘,青砖青瓦风格独特。
骑楼街分成不同两条街
民国骑楼街还被崖州当地人叫成“东门街”,因为骑楼街建造的方位位于崖州古城阳春门东面。
张远来今年73岁,是土生土长的崖州人,熟知崖州历史文化。他说,民国时期,骑楼街是崖县最繁华的综合式商业街,人们在这里可以购买到许多日常所需的商品。商行、会馆、民宅等各类场所均在此地绽放,人们生活、采买也大都集中在这里,热闹非凡。
骑楼街不仅仅是一条街,它的西边和东边还分出了两条街。西边当时由于以贩卖有特殊气味的海棠籽油为主,被形象地称为“臭油街”。在当时,海棠籽油在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人们不仅拿它作为灯油使用,还会将其作为牛车的润滑油来使用,用处非常广泛。
而东边则因汇集了众多打铁商铺而被称为“打铁街”,多生产人们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具等。今年78岁的林呈健从1962年开始跟随父亲在打铁街打铁,他描述以前打铁街的热闹景象时称“远远就可以听到打铁街叮叮咚咚的打铁声”。当时整条打铁街约有十二三家打铁铺。“那时,打斧头的、打锄头的、打山刀的,打到都没有铁可以打,生意很好。”
骑楼文化延伸至乡村
“骑楼是民国时期的时尚建筑。”张远来说,有过海外打拼经历的生意人,才有可能建设骑楼。一般人家居住的都是传统民居。
据资料记载,保平村至今保存着占地0.25平方公里、70余处共210多间明清民居建筑群。而在保平村何绍奎家的大院,穿堂屋、正堂屋、耳房、后寝等都是传统民居,两边厢房却一边是骑楼建筑、一边是传统民居,不对称的建筑在大院里显得非常独特。
张远来介绍,这就是当时骑楼建筑成为时尚、在乡村受热捧的具体表现,富裕的家庭能够在大院里修建骑楼,与传统民居共生共存。但是这种骑楼是居住使用的民居,与“东门街”城镇商业性质的骑楼不一样。
何家大院另一处骑楼建筑,更是与骑楼街建筑迥异。三个开间就是一户人家,而骑楼街大多是一个开间一户人家。且此处的骑楼设有阳台,建筑面积也比骑楼街大。
在距离骑楼街数公里远的港门村,也散落着与“东门街”有所区别的骑楼建筑。
港门村靠近崖州港,旧时崖州港是海上重要枢纽,前往东南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或如今的三亚市区的商船,都要停靠于此,因此每天有大量的货物流入崖州,进行商业贸易,逐渐发展成商业街。“崖县港门市港西第55号”的木质旧门牌还挂在门前,如今编号为“缝纫社小组17号”。谢香山家就住在这里。这里的骑楼建筑因为储货的需要,门内大厅都留有两个楼井。“楼井的作用是便于升降货物,把货物囤放在二楼或三楼。”张远来介绍,港门村的骑楼风格因商业贸易发达而区别骑楼街骑楼建筑群。此外,港门村骑楼长廊外还留有很宽的绿化空间,路边可种树,不像骑楼街那样逼仄。
清末举人曾住临高村骑楼
临高村的骑楼建筑多为单体,如今已是水泥楼房林立,若不是几间古老的骑楼穿插其中,过路的人或许不会多瞧上一眼,更不会想到这里还曾是清末崖州最后一位举人郑绍材的故居。
崖州在清代先后有吉大文、林缵统、张隽、郑绍材考中举人。其中郑绍材17岁时,以州试第一、府试第二入庠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是崖州历史上最后一位举人。他曾两任崖县县长,在任期间,“兴学田,刊州志,废杂税,抚黎苗,政绩斐然”,在当地颇有声望。后来就读于西南联大,成为我国著名地震学家的郑联达就是郑绍材的儿子。
郑绍材的故居是一栋两层的骑楼,尽管长廊门前已贴有“保护建筑”标签,仍改变不了历史沧桑。“我曾在里面生活了10年,它比我要年长得多。”今年67岁的临高村村民符尊孟是郑绍材的孙女婿,也就是郑联达哥哥郑联通的女婿。如今杂草丛生,二楼的拱窗砖瓦脱落,但楼面的设计、花饰依然散发出大户人家的书香门第气息。
亟须加快抢修骑楼建筑
崖州骑楼建筑群是三亚最早的老商号建筑群,为研究中国南方骑楼建筑的延伸及民国时期琼南地区商业贸易的经济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2015年,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破坏太严重了。”从贵州遵义市到三亚旅游的游客苏勇、苏卫从三亚地图上看到骑楼街,参观后发现崖州骑楼与想象中的不吻合。他们说,骑楼建筑是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向游客展示文化内涵的地方,应该加快保护。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李景新在参观后表示,崖州骑楼与他见过的广州、海口等地的骑楼相比,原貌保存程度较高,但是现在崖州骑楼建筑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了,保守估计能够保存完整的不到十分之一。“我们更应该加强保护,加快抢救,按照文物保护标准对保存完好的骑楼建筑进行修复,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央12号文件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兴文化”。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童道驰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多挖掘三亚历史文化元素,彰显三亚的特色、精神”。三亚是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保护和挖掘三亚骑楼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彰显三亚特色精神势在必行。
新闻推荐
三亚崖州区人大常委会调研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杜绝校园欺凌 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调研组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基地了解情况本报讯(记者赵世馨许光伟)10月29日,三亚市崖州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崖州区保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