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落笔洞遗址:26年前出土古人类牙齿被中科院鉴定为一万年前化石
有人说,三亚是文化沙漠。让此言论“打脸”的事实是:1992年,三亚落笔洞遗址经考古发掘,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在落笔洞采集到的人类牙齿为一万余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12月1日,三亚日报历史文化采风团在专家的带领下,组织读者前往落笔洞遗址采风采访。
26年前考古发掘,落笔洞遗址距今一万余年
落笔洞洞穴第一次进入学界视野要从1983年算起。三亚文化界知名人士何擎国说,当年,第二次全国文物调查,广东省博物馆杨式挺教授来到落笔洞进行考古踏查,在洞穴中发现了含贝壳和脊椎动物化石的灰色胶结层堆积,并初步推断这是一处适合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存。
1992年2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老师带领海南省文博专业班的部分学员,复查了落笔洞。三亚市博物馆馆长孙建平当时作为一名学员也参与了“落笔洞洞穴”的复查。学员们在复查中采集到了几枚人类牙齿化石。
“采集到的古人类牙齿被当时省文化厅文物保护管理专业人员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做鉴定,结果显示,在落笔洞采集到的人类牙齿为一万余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考古年代当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晚期智人。”时隔26年,孙建平向采风团成员讲述“一万余年的鉴定结果”时,仍然跟当年一样激动无比。
“结果出来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孙建平说,落笔洞古人类遗址的发现,让外界重新定义了海南。这一重大发现,得到了上级文物部门高度重视。
1992年10月和1993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和三亚市博物馆三方组成考古工作队,两次对落笔洞洞穴进行考古发掘。落笔洞洞穴出土了晚期智人牙齿化石8枚、石制品成品、半成品及其他石料200余件,较为典型的石制品90余件。
1990年1月、1994年11月,落笔洞遗址先后被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落笔洞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表示,落笔洞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成果,对研究海南岛古地理、古气候、古动物和古人类的演变、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落笔洞原来不叫落笔洞,主洞之外还有十余洞
落笔洞遗址位于吉阳区落笔村良坎坡落笔峰南侧岩壁下(三亚学院学院路附近)。为保护文物,落笔洞遗址进行封闭管理,平日几乎不对外开放。眺望落笔洞,它就像一个硕大的印章一样,戳在三亚这块沃土上,被称之为“印岭”。《崖州志·舆地志》记载:“落笔洞,城东一百一十里印岭上”。也有人称落笔洞为“落笔峰”。
而在三亚民间,尤其是落笔峰附近的村民,把落笔峰称为“神山”把落笔洞称为”“仙洞”。孙建平说,落笔洞还没有封闭管理时,每年的初一到大年初五,时有当地和外地的村民会来此烧香祈福。传说祭拜落笔洞后就会“心想事成”。
当地黎族百姓还把落笔洞叫作“候毛”,黎语意思是“神仙或圣人、皇帝所在的地方”。可以看出,古代黎民百姓对大自然的崇拜,以及对落笔洞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那么"落笔洞"这个叫法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采风团读者向专家请教。何擎国讲解道:“大家现在看到的"云从龙"三个字之前是看不清的,我们拓片后经过查找史料、比对字体,最后才确定是元代的云从龙题刻的。”而落笔洞题字落款“至元癸未”清晰可见。“至元癸未也就是公元1283年的元代,距今735年。”也就是说,700多年前,云从龙题字后,才有落笔洞的叫法。
三亚学院博士王致兵介绍,云从龙是元代至元年间的海北海南道宣慰使,甘肃陕西县人。史料显示,云从龙以及云氏家族是影响元朝时期南方统治的关键人物,对海南来说,影响更加直接,因为云从龙是元朝皇帝忽必烈派往海南岛的第一任军政最高长官。
没到过落笔洞的人以为,落笔洞就只是一个洞。《崖州志》记载道:“出洞左转,百余步高上,别有十余洞。”
王致兵介绍,1933年旅行家田曙岚在黎族导游的带领下,从崖城徒步到落笔洞,整整走了三天,并对落笔山峰的几个溶洞进行了探险。此前相传连续有36洞。而田曙岚独自摸索着到了第8个洞,找不到第9个洞和后面的其他讹传的洞了。
采风团一行还找到了仙郎洞,位于落笔洞东面十多米的削壁低处。仙女洞,位于北面崖底,洞口狭小,仅容一人侧身而入,入洞后更别有洞天,面积千余平方米。据说,上世纪50年代,落笔村的村民曾把刻有标志的椰果抛入井中,这些椰果次日分别在大东海和亚龙湾龙塘浮出。此外,专家介绍,落笔峰还有一“宫殿洞(将军洞)”,位于仙郎洞东侧的山腰之处。
落笔洞岩壁上有七处诗词题刻,最早的诗刻在宋代
千百年来,落笔洞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骚客到此游历,吟诗作赋,镌刻摩崖,把落笔洞写进了史籍。
岁月不语,唯石能言。如今,采风团一行到达落笔洞,虽不见当年宋、元、明、清诸代骚客身影,留下的诗刻却让人流连。
溶洞中,刻有宋、明、清不同时期的诗歌7首。而最早的题刻,则为宋代游寓诗人倭倭才的诗刻,其诗句“欲上雕鞍不忍归”,体现诗人对美景的留恋,不得不离去时,心中依依不舍。“化工造笔是何年?顿在穷荒绝岛边。笔下烟云常自起,想因多是济元元。”明代的纪纲正在欣赏落笔峰之后,深深迷恋其中,还在落笔洞内修建书院,来此讲学,希望借助落笔洞之“神仙落笔”之灵气,培养国之栋梁。
“神秘的落笔洞不仅吸引来了文人骚客,还吸引了大将军来此观瞻它的雄浑磅礴。”何擎国不止一次来到落笔洞,对洞中历史文化了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介绍,除了文人,武将也对落笔洞情有独钟,明成化十五年,崖州千户洪爵来到了落笔洞,并提笔挥毫留下诗赋,永远留在了落笔洞的石刻上,收录在《崖州志》等史志中。
因古代的摩崖题刻,落笔洞文化精神在史籍上升华了。如今,三亚有条路叫落笔洞路,有个村叫落笔村,有个排球队叫落笔洞队。在临近落笔洞的三亚学院,有个文学社叫落笔文学社,有个电台叫落笔有声广播电台。还有注册含有“落笔”字眼的公司企业。这都无不显示了落笔洞的文化影响。
新闻推荐
本报三亚12月1日电(记者梁君穷)海南日报记者12月1日从三亚市商务会展局获悉,为加强外资引进,三亚将继续做好产业发展和扶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