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博物馆馆长孙建平:落笔洞发掘和保护的见证者
有人说,落笔洞洞洞笔落,顺念与倒念都令人回味无穷。对三亚市博物馆馆长孙建平来说,落笔洞的每一块石刻、每一句诗文,都那么熟悉,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他再次站在落笔洞的入口,讲述着那些年发掘与保护的故事,眼里充满神圣的光芒。
1992年2月,孙建平作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文博专业的学生,参与“落笔洞古人类洞穴场所”复查工作。这次复查他们团队采集到了古人类牙齿,这让年轻的孙建平感到激动又紧张。
1992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和三亚市博物馆三方组成5人考古工作队,正式对落笔洞穴进行为期2个月的科学考古发掘,孙建平也参与其中。
“当时的考古条件十分艰苦,考古队员忍受着洞里蚊虫叮咬和蝙蝠粪便尿液的刺味臭熏,工作时常被叮咬得青一块紫一块。”孙建平说,为节约考古费用,考古工作队每一顿饭都离不了一道便宜的尖椒炒豆腐,这道菜足足吃了两个月。但眼前的困难并没有吓倒考古队员,反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为了全面了解落笔洞遗址的周边环境,在进入正式考古发掘之前,考古队员先对落笔峰的几个大洞穴进行了解调查,及对周边古河道、地形地貌展开考古踏查。同时从落笔峰附近的落笔村招来6名思想进步的年轻村民,加入考古工作的行列。
此次发掘收获颇丰,共采集到8枚古人类牙齿、石锤、刮削器……为全弄清楚落笔洞遗址的史前洞穴文化内涵,1993年11月考古工作队再次对落笔洞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出土了亚洲象臼齿、腿骨和华南虎下颌骨,至此落笔洞遗址开始得到考古界的关注。
孙建平表示,落笔洞遗址的发掘及华南虎下颌骨的发现,不仅颠覆了海南没有虎的历史记载,而且对研究海南古气候、古地貌、古动物、古人类变迁迁徙都具有学术价值和科研价值,是海南文化史上的一张名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胡拥军)“额度提高了,我们可以多买一些免税品啦……”12月1日,来自江苏的游客陈女士在三亚国际免税城高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