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报道的《改革先锋袁隆平与三亚的半个世纪情缘》获点赞 原来科学家离我们这么近
当天下午,三亚日报记者来到天涯区槟榔河村的田地上,发现这里种植着大片的秋葵、豆角和青瓜,村民们正在忙碌着。在一片豆角地里,三亚日报记者遇到来自天涯区妙林村的村民赵明芳,他正把着锄头引水灌溉豆角地。
“袁隆平非常了不起。”说到袁隆平,赵明芳显得有些激动。早些年,赵明芳便听说袁隆平带领团队在南红农场涵洞边发现了一株“野败”,从此让全国人民吃饱了饭。“三亚日报报道袁隆平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让人们了解到袁隆平与三亚鲜为人知的情缘。”赵明芳说。
在一片秋葵地里,前不久刚从江西来到三亚务工的小伙梁辉正坐在三轮车上休息,得知三亚日报记者来意,他放下手机打开了话匣子。“全国人民都知道袁隆平,他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杂交水稻贡献特别大,解决了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梁辉说着,拿起三亚日报当天报纸,仔细阅读袁隆平的故事。“三亚日报的报道很详细,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梁辉表示,在这之前,他并不知道原来袁隆平是在三亚发现了那株关键性的野生稻,直到读完报道后才了解,原来袁隆平与三亚的情分那么深厚。
当天,在报纸上读到三亚日报关于袁隆平的报道后,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小锋表示,袁隆平院士是他们科研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从两系杂交水稻到三系杂交水稻,袁隆平院士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院士生活俭朴,非常勤劳,每天都坚持下田地研究水稻。”杨小锋说,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成果已经走向全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三亚日报此次的报道非常有意义,让读者了解到袁院士与三亚的不解之缘,让更多人了解到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水稻研究室副主任袁经天看完报道后感到非常兴奋,他表示,袁隆平院士用毕生的心血研究杂交水稻,造福人类,因此他十分伟大。“他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袁经天说,袁隆平院士虽已是88岁高龄,但他仍然坚持对水稻的研究,且不断地刷新世界纪录,这种品质和精神是年轻人要学习的。
“贵报对袁院士的专访报道,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袁院士不管是从人品、精神还是作风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榜样。”袁经天强调。
新闻推荐
在活动现场,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居民们看得津津有味。本报记者袁永东摄本报讯(记者张慧膑孙梦聪)美食飘香、歌舞飞扬、趣味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