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深海勇士”号完成科考之行返航三亚再创中国载人深潜多项纪录
TS10航次科考之行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载人深潜作业新纪录
据了解,在去年11月10日开始的“深海勇士”号TS10航次中,“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下潜作业62次,平均水中作业时间9小时15分,平均水下作业时间6小时13分;于2018年12月单月下潜作业25次。2018年度,“深海勇士”号下潜87次,农历戊戌年度下潜104次。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史单航次下潜作业次数、中国载人深潜史单月下潜作业次数、中国载人深潜史年度下潜作业次数等多项纪录,达到了国际单年度下潜次数的先进水平。
“TS10航次是中国载人深潜器第一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深潜科考航次。”“探索一号”船长刘祝介绍,“深海勇士”号潜航员团队11人在TS10航次中共获得了99人次的下潜实战机会,完成了25次独立主驾带两名科学家下潜作业,多次保障了2天3潜、4天6潜的高强度作业,两名潜航员个人下潜数已达50次。本航次锤炼出了一支踏实肯干、业务精湛、以青年人为核心的载人深潜运维队伍。
“深海勇士”号在地质环境复杂、多变的洋中脊热液区海底,多次完成原位监测设备的水下布放与回收,成功实现了海底丢失潜标的追踪,完成了一款国产深海成像声纳和两款万米机械手的海底试验,验证了其高精度的水下搜寻、搜救作业和深海水下试验能力。
在TS10航次中,建立了成熟的、独具特色的载人深潜航次协调机制及组织管理工作制度,为我国后续载人深潜装备的海试及科学应用提供了范本。
TS10航次还邀请了国内外10家单位、总计30名科学家及媒体人员参加了本航次下潜作业,其中包括3位分别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巴西圣保罗大学和法国马赛地中海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航次期间,三位外籍科学家作为右舷科学家,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分别完成了2个潜次(共计6个潜次)的下潜作业任务。他们对“深海勇士”号潜水器的性能、运行模式、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盼望进一步与中方进行深入合作。在毛里求斯靠港期间,澳大利亚驻毛大使及毛里求斯官员也表达了在深潜领域合作的强烈愿望。TS10航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载人深潜科考的能力与风采,也展现了对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装备的高度信心。
TS10航次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运维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当天早晨,在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三亚基地码头,“探索一号”靠泊后,“深海勇士”号被缓缓移到船尾甲板,接受接船人员的注目礼。
“看看潜水器表面的刮擦痕迹,就能窥见此行的艰难。”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研究员汤国伟带着三亚日报记者边查看边说,“深海勇士”号此行多在地质环境复杂多变的洋中脊热液区海底作业,热液场林立的烟囱体对驾驶潜水器构成不小的挑战,“你看这一侧螺旋桨的损伤,就是在海底机动的时候,吸入的烟囱体物质造成的。为此我们在有后置监控的情况下,又加装了一个后置超广角摄像头。”
“"深海勇士"号在位于高海况的西南印度洋西风带完成了连续15次下潜作业,实现了6~7级海况下的安全回收,多次完成了夜间布放、回收,已完全具备了应急连续下潜的能力。”中船重工第704研究所工程师张晓松表示。
“采集了400余件热液硫化物和基岩样品;获得了近5000份热液大生物样品;获得100余份不同温度与底物的筛选培养物;首次确认断桥热液区尚处于活动阶段;首次在龙旂热液区附近发现了超基性岩的出露;深化了对西南印度洋天成热液区的认识,发现了新的热液活动点和热液生物群落分布……”TS10航次首席科学家彭晓彤总结道,“本航次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运维能力大幅提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新闻推荐
俯瞰三亚太阳湾路。海南日报记者武威摄文\海南日报记者于伟慧三亚有许多条好美好美的公路,有三亚湾路、海棠湾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