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聪:那会村第251户“村民”
3月4日至5日,三亚日报记者蹲点,真实记录育才生态区那会村脱贫攻坚中队长、驻村第一书记陈广聪的工作和生活:全村250户,每两天走访一次脱贫户,交伙食费“吃百家饭”了解民情;村民种植养殖找他,房屋坏了找他,两口子吵架拌嘴也找他——
人物档案
陈广聪:男,共青团三亚市委组织宣传部部长。2018年5月20日起,派驻育才生态区那会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中队长、驻村工作队队长;今年2月20日,兼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
那会村
位于育才生态区,全村共250户,常住人口1169人。
脱贫攻坚卡片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户152人
2015年脱贫:23户112人
2016年脱贫:10户32人
2018年脱贫:1户4人
2018年新增:1户4人
帮扶单位
团市委、市地震局、市委党校、市科协
“昨晚是不是下过雨?”陈广聪打开车子的雨刷器,看着它的两只触角在欢快地摆动。挡风玻璃上的灰尘向两侧闪躲着,前方的道路便明亮起来。
再一次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和孩子,陈广聪的心思迅速转向到那会村。他将一个面包快速塞进嘴里,“光顾着哄儿子了,没吃早餐。”
3月4日,星期一。上午7点,三亚市区的人流和车流,刚刚开始汹涌。三亚日报记者跟随陈广聪,向育才生态区立才居进发。
◆早晨◆
唯一未脱贫户家的孩子给他“拍照”
大约45分钟后,陈广聪的车子驶入立才居,踅进一处小巷停下。他急急下车,走进一户人家。
屋里,那会村帮扶责任人、市科协工作人员颜家凤正在填一份表格。那会村目前唯一未脱贫户张传明12岁的儿子张佳宇患有自闭症,先前,经过陈广聪和颜家凤的积极协调,现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已经定期送教上门。
“每周必须先到张传明这里。帮扶单位大唐集团正在给他建造保障住房,目前先居住在立才居。”陈广聪说,除了那会村34户已脱贫户,51岁的张传明最让人牵挂。“他患有肢体残疾,干不了重活,家里有两个孩子,负担不轻。”
早陈广聪几个月到那会扶贫的颜家凤接过话头说,经过中队向大队汇报情况,张传明的爱人已经到区里公益岗位上班了,多少能赚一些钱,贴补家用。
“治疗自闭症没有特效药,我们是想让这孩子多接触接触人。”陈广聪说,经过他们一段时间的交流引导,张传明的儿子“开朗”多了,“以前我跟他说几句话他就低头躲开,现在"混熟了",愿意多聊一会儿。他对电子类的产品特别感兴趣,每次过来都用手机给我拍照。”
陈广聪和颜家凤要忙着赶回那会,只好与张传明一家话别。张佳宇也跟着送到门口,从父亲手里又抢过手机拍照,嘴里喊着:“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回头!”
◆上午◆
密集工作,开会只能见缝插针
从区里到那会村又是一段崎岖的村路。上午9点15分,车子驶入那会村。
那会村脱贫攻坚中队的办公室设在村委会。陈广聪想集合大家召开中队第二十五次会议,但一直抽不出时间——区里急着要几份报表;他的手机里也接到一个会议通知,需要提前做一点准备;一个脱贫户打来电话,说家里遇到点问题……
“事情都赶一块了。”陈广聪一边梳理工作一边安排人手,并从林立的文件夹里找出近期的脱贫攻坚档案,递给来自市委党校的驻村工作队员王庆功。
市地震局驻村工作队员吴才柏说:“村民挺可爱的,两口子闹个矛盾吵个架,也求助工作队。”
队员们原地不动开了一个短会,明确了下一步工作计划。随后,陈广聪马上给那会村委会书记、主任邓海全打电话,询问百香果基地的事。邓海全说自己就在地里忙活呢,陈广聪回复:“我今天可能过不去,等你回来再聊。”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中午,陈广聪叮嘱村两委干部和驻村队员夜校的事。“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是省里安排的,那会村委会的收看点设在文扫村,每周一雷打不动。”他把夜校学习看作脱贫攻坚的重要引导和补充。
◆中午◆
队员揭底“被罢免”的厨师
早过了中午12点,队员们还在电脑前忙碌。陈广聪想起该给大家张罗午饭了,“吃点啥?”
“不会还吃韭菜炒蛋吧?”社工符梦洁不禁脱口而出。
她说,大家刚来那会村时,陈广聪自告奋勇当厨师,最爱做的菜就是韭菜炒蛋。“上顿吃下顿吃,我们不是吃腻了,而是……确实不好吃。”符梦洁说,后来就不让陈广聪做菜了。“我们现在的厨师是中队信息员陈方。”
陈广聪并不认可她的说法。符梦洁于是继续揭他的“老底”,“只有陈书记觉得自己的饭菜好吃,反正他也不忌口,不管别人做得好坏,都能从头吃到尾。我刚来的时候,他带着我吃了两个月的泡面。”
这种“互相伤害”的调侃,是日复一日“枯燥”的驻村生活中的调味剂。符梦洁说,驻村队员的宿舍里老鼠多,频频偷吃她带来的火腿肠,卫生清理的时候打死了两只。有一天实在没有捕鼠的诱饵了,陈广聪把吃剩下的几颗圣女果放到粘鼠板上,“谁能想到,居然粘到了3只老鼠。”
午饭一般在学校食堂或附近的村民家里解决,这次是自己做,简单快捷。陈广聪说,“这就是"吃百家饭",也是熟悉村里情况的一个途径,队员都要交伙食费。”其间,有位村民骑着摩托车专程找来,一定要给队员一点水果。他叫李海清,那会村脱贫户之一,“中队可没少帮我忙,又是联系槟榔苗又是联系肥料,还专程去找技术人员,辛苦他们了。”
◆下午◆
苗族老人跟着他学会了普通话
简短的休息之后,陈广聪开始固定动作:到那会村委会所在地——什盆村走访。
什盆村分为三个小组,共120户。陈广聪对每一户建档立卡户的情况稔熟于心,“我至少每两天要走一遍什盆村,包括一般村民也都熟悉,只是有的叫不上来名字,反倒他们一见到我就喊陈书记。”
“哎,陈书记!”
“阿婆、阿公,你们好。”
在村民黄国荣家,两位老人热情地跟陈广聪打着招呼,阿婆拍拍凳子让他坐下。“他们也是建档立卡户,我没事就来坐坐,问问有什么需求。”陈广聪说,整个什盆的村民都是苗族的,年轻人还好,老人的普通话确实不太好,“你看现在他们好多了吧?被我锻炼出来了,正常对话没什么问题。”
从黄国荣家出来,陈广聪遇到了刚打杂工回来的脱贫户盆德荣,被拉到家里小坐。“老盆是一位党员,在工作上给我们的帮助不小。”陈广聪说,盆德荣非常要强,自己也找机会去外面打杂工,“每次我们和村里搞党员活动日,他都积极参加。”
面对夸奖,盆德荣不好意思地摆摆手。他说,之前自己房子的门窗坏了,多亏了中队联系帮扶单位帮助更换,否则刮风下雨的,屋里待不住人。
走在什盆的几条平行的“街路”上,陈广聪与经过的村民彼此频繁打着招呼,“这些水泥路面也是新铺设的,整个村子很整洁,大家生活起来也舒服。”
◆晚间◆
“想养3000只鸡”把队员吓一跳
从什盆村回到“队部”,陈广聪和队员们又忙碌了一阵子,简单吃了晚饭。
电视夜校的时间是晚上8点30分,7点半刚过,设在文扫村的教室里三三两两来了“学生”。脱贫户蒋光辉坐在后排,跟别人打听今晚的课程内容。“我们最喜欢种植类的节目,那会的用地特别少,搞养殖不太适合。我家里有槟榔、橡胶,对这方面的知识有需求。”
夜校的课程结束后,陈广聪把凳子掉转过来,召集队员和村民开座谈会,“现在这是惯例,借着学习的机会,跟大家沟通沟通情况。”
“陈书记,我想养3000只鸡!”一位村民举手说。这句话把大家吓了一跳。村民解释,自己知道用地少,但可以分批次实施,先养个几百只。他的帮扶责任人王庆功做着记录,“这个需要慎重,还涉及到销路等一系列问题,回头我和你详细商量可行性。”
“脱贫攻坚最难的就是改变村民的观念,以前他们觉得有吃有喝就满足了,通过做工作,现在有了干劲,都想多赚钱,只是在方法和思想上还需要引导。”陈广聪说。
座谈会后,已经是夜里10点左右。陈广聪急忙赶回那会,去找邓海全“喝茶”——这也是陈广聪与邓海全交谈工作的最佳时间,因为没人打扰。
两个人聊到深夜11点,陈广聪回到驻村人员的住处——离村委会不远的那会小学员工宿舍。
◆未来◆
要尝尝“乡村振兴”的果子
3月5日早晨7点,陈广聪准时被学校的大喇叭叫醒,吃了一碗囤积的速食拌面,便开车来到百香果基地。“那会的脱贫攻坚,巩固得住,有提升,但集体经济薄弱。这块地也是后来改造出来的,所以看上去是狭长的一条、不规则,有将近35亩吧。”
陈广聪想以此为突破口,考虑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形成合体。“之所以叫它"基地",我们是想除了销售之外,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技术输出的地方和自驾游驿站,吸引更多村民来学习。另外,无论游客从区里过来还是回到区里,这里都是必经之路,他们可以停车采摘,与"美丽乡村"后靠村形成一条农业旅游的产业链。”
“对于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有效引擎,它既能带来即时收益,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村民加入进来,抱团发展。”陈广聪说。
从果园出来,陈广聪马不停蹄,又到文扫村走访脱贫户。昨天去送水果的李海清不在家,“应该是骑着摩托车去干活了,晚上才能回来。”另一户蒋光辉,正在家里陪伴患了自闭症的儿子,“他家孩子的患病程度比老张那个严重,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会定期来辅导。”
关于陈广聪一直念叨的张传明,他们也早有“设计”,清晨又从市区赶到那会的颜家凤拿了拟写好的一份申请,来村委会和脱贫中队盖章,上面写着的计划是:养殖乌鸡80只、本地鸡80只,请专家上门指导学习方案。
新闻推荐
六旬老夫妻50分钟跑完5公里迷你马拉松“三亚活动组织一年比一年好”
本报讯(见习记者李少云)在2019海南(三亚)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引起了“跑友”们的注意,他们不仅和年轻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