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的海里到处都是“草原”正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以期培育海洋旅游聚集带;目前红塘湾、崖州湾、西岛等海洋牧场在加紧布局与建设
●名词解释: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6月份以来,2019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在三亚多次开展。三亚日报记者从市海洋相关部门了解到,为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三亚以生态养护型为主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已建起海南省唯一一家经营性海洋牧场,并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19年“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项目。目前正加快推进红塘湾、崖州湾、西岛等海洋牧场的布局与建设工作,积极开发热带海洋旅游新业态,发展三亚特色热带海洋牧场旅游,以期在未来培育起海洋旅游聚集带。
■优势:海洋生物种类繁多
三亚位于北纬18度,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宜人。管辖海域面积约3226平方公里,岸线长263.29公里,沿岸线有大小海湾19个,主要有崖州湾、红塘湾、三亚湾、榆林湾、亚龙湾、海棠湾等六大海湾,所辖海域范围内分布有大小岛屿约68个。
三亚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大陆岸礁型珊瑚礁发育最好的区域,共有80多种造礁石珊瑚和多种软珊瑚以及其他非造礁珊瑚。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海洋资源,为三亚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支持海南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深海科学技术研究”,明确提出了海南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要求。目前,三亚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修编的《三亚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8-2025)》已通过专家评审,处于报批阶段。
■建设:以生态养护型为主
三亚日报记者了解到,三亚海洋牧场建设以生态养护型为主,2011年至今已相继启动了红塘湾、蜈支洲岛、崖州湾和西岛海洋牧场的建设工作,已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投放水泥礁体2438个,钢质船型礁72个,投放合计7万空立方,在礁区投放价值200多万元的礁栖性水产种苗,主要为紫红笛鲷、红鳍笛鲷、青石斑鱼、扇贝、珍珠贝等。
三亚建成的全省唯一经营性海洋牧场位于蜈支洲岛,主要依托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开展定期监测监管,共在5个点位布设完毕10个探头,市海洋部门在此设立蜈支洲工作站,负责周边海域非法捕捞等监管活动,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已取得良好成效,附近海域人工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明显,珊瑚、贝类及藻类繁茂生长,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链,被海洋牧场国家重点试验室科研项目列为野外观测点之一,成为南海相关科研数据收集的最佳实验基地。2019年3月,蜈支洲岛海洋牧场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19年“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项目。
■未来:培育海洋旅游聚集带
三亚崖州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牧场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于2018年5月2日获省级部门批复资金2000万元,依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专家团队先后完成了项目海域的地质调查、生物调查、生态调查、珊瑚调查、声呐测扫(鱼探)调查、环评调查、地质调查报告、水下机器人海底探测调查、通航安全评估报告、海域论证报告和环评报告等工作。目前,正在进行项目海域的申请、沙盘制作、环评、论证、人工鱼礁和船礁的布局工作。三亚西岛海洋牧场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也正在论证中。
市海洋部门相关人士表示,三亚海洋牧场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建设规模偏小、规划不完善等问题,与现代化海洋牧场还相去甚远。且由于南海南部的海洋牧场以生态修复型为主,对用海企业来说,取得海域使用的费用成本很高,企业投入盈利点较低。三亚将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制定扶持政策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态修复型、休闲娱乐型、科研实验型、深海智能渔场型海洋牧场,建设智能化、规模化“超级渔场”,打造现代渔业产业链。并积极开发热带海洋旅游新业态,发展三亚特色热带海洋牧场旅游,以期在未来培育起海洋旅游聚集带。
新闻推荐
三亚优化崖州湾科技城定制公交线路因客流数量不足,优化停靠站点一条、取消两条
本报讯(记者赵庆山)日前,三亚日报记者从三亚公交集团获悉,根据客流量实际情况,本着节约线路车辆运营成本的原则,该公司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