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阳教育系统党建亮点纷呈,三亚30所学校获得省级荣誉,吉阳区占11所 “党建红”激活“教育蓝”
核心
提示
火红七月,因为放暑假,许多校园内一片寂静!然而走进吉阳小学、南新小学、丹州小学、罗蓬小学及月川小学却是满目苍翠、花香袭袭、书声琅琅、笑声阵阵……让人感到愉悦,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18门公益课堂免费学是吉阳区送给全区莘莘学子的“大礼包”。近日,海南省教育厅授予三亚多所学校省级荣誉称号。据初步统计,在30所学校中,吉阳区就占了11所,其中9所学校都是近两年获得此项荣誉。此外,今年三亚3所幼儿园成功晋级首批“省一级幼儿园”,吉阳区占2所,这些成绩是吉阳区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见证。
3年以来,吉阳区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延伸党建触角,促进教育质量增合力、激活力、提魅力、聚智力,成立大党委、探索教育集团化、打造人才强磁场教育理念、塑造“阳光教育”公益品牌……呈现出“党建红”促“教育蓝”的喜人态势,擘画了一幅党的建设与教育发展同频共振的美好图景。
■增合力:
注入红色动力,激活“神经末梢”
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久久为功,一日不可偏废。3年来,吉阳区驰而不息地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为教育发展不断注入强大的“红色动力”,聚力推动教育高位发展,市政协党组成员、吉阳区委书记陈跃表示,吉阳区走出了一条“党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1、大党委成“红色引擎”
抓好党建就抓住了一切工作的“牛鼻子”。撤镇设区以后,吉阳区有些学校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书记长
期缺职、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有些学校党组织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没有相应的办公设备、党建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有些学校很少开展党组织活动等等。
2017年9月30日,吉阳区成立教育系统大党委,努力推进全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吉阳区教育局副局长吉少强介绍,大党委覆盖了吉阳区所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不仅理顺了学校党建工作隶属关系,把学校的党建工作真正统起来、抓到位。
考试,折射出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凸显教育发展的短板与长板。一组组数据是吉阳区教育发展成就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2017年中考卷面平均分比2016年提高了62分,位于四区之首,2018年中考继续以430的平均分位于四区之首。此外,2018年小六测试整体平均分较2017年也提升了30分……
2018年中招,市第五中学以平均分455.4分位居吉阳区第一,4名同学分数达到海中、侨中录取分数线,陈茹涵被海中录取。大党委成为凝聚教育系统党员合力的“黏合剂”。
市第五中学校长梁应光告诉三亚日报记者,成立大党委以后,学校凝聚力更强,学校领导班子深入一线指导教学教研,完善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合作、互动”的校本教研中实现专业成长,助力市第五中学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大党委成为夯实教育“压舱石”。
深入开展走访、“领导班子接待日”、“家委会会议”活动利用微信、设意见箱等手段,进一步畅通教师、家长诉求表达渠道,了解教师、家长所思所想,为教师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为家长解决育儿难题。三亚市第二幼儿园党支部通过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用红色力量助推学前教育前行。
“孩子就像种子,不需筛选、一视同仁、呵护成长,是我的使命。”作为引进人才的王迎春不仅为南新小学带来先进的教学改革规划,更为这所深扎社区中的小学输送着柔风暖阳般的教育理念,将“种子教育”贯穿于教学课堂中,为学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当王迎春离开南新小学,担任市二小的校长时,南新小学的许多老师都留下了不舍的眼泪。一批教育系统的精兵强将增强了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吉阳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谢发勇表示,吉阳区将一批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关键时刻能冲锋、靠得住、信得过的干部充实到教育系统,提振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标准化引领党建规范化
不断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径,找准党建引领作用和教育发展的契合点,使两者同向而行、互促互进,使党建工作更加富有生命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党员活动室里,如期召开党员大会,严格按要求完成规定动作……有了这些操作“蓝本”,市二幼党建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之路。
随着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党建主体责任由“虚”变“实”,从“软任务”变“硬指标”,工作手臂不断延伸,战斗堡垒更加坚固。
“两新”党组织覆盖率不断提高。和平学校、南亚学校、东方之星幼儿园、诚信文化教育培训中心纷纷成立“两新”组织党支部;党的基层堡垒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理”转变。
支部阵地、党建文化、制度建设,党建触角不断延伸……吉少强介绍,2019年支部阵地建设经费预算为120万元。目前,已完成8个党支部的党员活动室和党建文化建设,5个支部的阵地建设正在施工中,8月份计划再增加4个支部阵地建设,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组织26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培训、考试,发展预备党员2人;组织教育系统480名党员进行关于家风、党员廉洁以及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全员培训;党建工作与教学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亮点频频。谢发勇表示,吉阳区教育系统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党员亮身份,带动普通老师进行互动式、融入式的学习,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和站位;以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治理活动为突破点,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党建教育工作重点,增强教育发展凝聚力。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让信仰成为基层党建的“心灯”,才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照亮教育事业发展之路。
■激活力:
做优党建这篇大文章
从激活党的“细胞”到强健党的“肌体”,内涵不断丰富,活力不断激发,吉阳区教育系统做好做优党建这
篇大文章,党组织战斗力持续增强。
1、探索教育集团化
吉阳区教育局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将学校党建工作与教学质量深度融合,让“党建+”引领教育新发展,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方面,学位紧张,基础教育失衡;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冷门”学校成为“香饽饽”,在吉阳区,教育失衡的状态正在逐步被打破。
外来务工子女在吉阳区申请入学占全市总比80%,城区学校学位紧张。为了破解学位紧张难题,连续2
年以来,吉阳区教育局提前公告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通知,开通网上报名渠道,实施免试就近划片入学,开展电脑摇号“派校”,通过公平摇号的形式,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吉阳区教育局局长侯雪华表示,吉阳区一直探索推行学区管理制,助力教育提质增效。以前,荔枝沟中学生源严重不足,如今,荔枝沟中学报名人数“超员”。这只是吉阳区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缩影。
2017年初,通过国家义务均衡评估工作,吉阳区教育局开始探索实施教育集团化管理,把全区35所学校分
成3个层次,采取“一拖三”(一所优质学校带三所薄弱学校)和二级学校向一级学校靠拢的方式分层管理。把全区34所小学分成6个教育集团,资源共享,管理互通,上下联动,经过一年的尝试,取得初步成效,2018年小六测试全区总体提升31分,位于四区之首。
目前,吉阳区又准备把中学管理也纳入集团化,推行学区管理制,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规模等情况,将全区中小学划分为7个学区,组成“1+X”学区联盟,即1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X所学校组成学区成员,学区长学校对基础薄弱学校进行帮扶带动,达到优质均衡,同时也缓解“择校”等教育热点问题,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2、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
教师有所呼,区里有所应。全体教师按照每人每年4000元的标准发放餐补,按照人均1000元的标准为全体教职员工体检,将临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原来的3300元提高到5600元,这些惠民举措,调动了全区300名临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暖了民心。
除此之外,吉阳区教育局投入500万元对吉阳区薄弱学校进行课桌椅更新共计10803套;投入477万元对吉阳区中小学进行教学电子设备更新;投入950万元对四所学校拼装式游泳池建设项目;投入400万元对吉阳中心幼儿园、第五幼儿园进行二次装修;投入2085万元进行八期、十期、安罗、一期四所幼儿园新建改建项目;投入180万元进行荔中、五中智慧校园建设。
侯雪华介绍,为让更多乡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吉阳区教育局积极开展教育精准扶贫,2019年春季学期,全区应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80名学生,截至2019年3月25日,已发放完成资助率达100%,实现了“义务教育全保障”和“教育资助全覆盖”的目标。真正做到关注弱势群体,兜教育薄弱之底。
■提魅力:
打造“教育+党建”特色品牌
“党建工作永续活力的源泉在于改革创新,通过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一校一品牌、一区一特色"的党建亮点。”吉阳区区长张华文表示,如今的吉阳区,校园里党旗高高飘扬,党建引领示范效应持续增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逐步提升。
1、把泳池“安”进了学校
“教育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下细功苦功。”侯雪华表示,吉阳区要在“特、优”上下功夫,把工作落在实处。用25×10米的移动支架泳池让吉阳小学的操场变成游泳课“教室”。吉阳区教育局把泳池“安”进学校,孩子们不用花费高额的学费,就可以学游泳。
“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情操,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师者,要深入挖掘学生的价值塑造潜力,让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精神。
2、学生上培训班不花钱
公益课堂成为吉阳区教育一大亮点工作,吉阳区连续2年给全区中小学生送教育惠民大礼包。组织学生参加“小小航海家”帆船训练营活动;新增航模、围棋、硬笔书法、创意美术、俄语入门和趣味英语课程,保留之前的跆拳道、游泳、播音主持、国际象棋、羽毛球和乒乓球课程;特邀科学记忆法专家莅临,为师生及家长现场讲述记忆法、记忆原理并教授学生如何快速记忆中文词汇等;针对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儿童群体暑期无人看护等社会问题,调动区属中小学校开展免费暑期托管,开设丰富多彩的暑期义教课程,帮助孩子“身、心、智”全面发展。目前,吉阳区有1所国家级、1所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3、“校内课后服务”破解“四点半”难题
学校放学早,家长没法接,校外托管不规范,小学生们的“托管”问题成了“脱管”问题,这个尴尬的时间差成了上班族家长们的“四点半”难题。市第二小学校长王迎春表示,该校率先推出校内课后服务,13大类41个兴趣班吸引了1399名学生,个性化课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缓解了学生的课后托管难题。
吉阳区广泛动员离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家长志愿者、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社会热心人士等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提供多样化的校内课后服务。
为推动基础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吉阳区对辖区1500余名教师进行能力提升培训,塑造了吉阳教育精神新风尚。
■聚智力:
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
一项项务实之举,激活了组织“神经末梢”,涌现出教坛“常青树”先进典型,营造了为党立教、潜心育才的浓厚氛围,汇聚起“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的磅礴力量。
1、成立智囊团
教育是国之大计。一所好学校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打造人才强磁场教育理念指引着吉阳区奋力前行。
吉阳区副区长蔡曜泽表示,吉阳区通过“不限期限和名额”方式,引进一批优秀校长和教师,建立“吉阳区教育人才储备库”。通过招纳待职教师,实施免费培训工程,建立“教育人才库”,为吉阳区教育储备力量。
2017年,吉阳区成立教育智囊团,聘请三亚市实验中学原校长李致洪为智囊团首席顾问,为吉阳教育“问、诊、把脉、开良方”,成立吉阳区教育命题工作小组,规划设计全年度备考及模拟测试工作,精准分析每一次测试数据,多次带队向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取经,为吉阳区高标准高质量备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2、聘请“银发精英”
2018年,由于新任校长还没“到岗”,在吉阳区教育局的沟通下,原本要退休的三亚市第十小学校长单会芹继续“留任”。回到校园的她还是跟以前一样,浑身充满力量,为学校数学老师讲课,“犀利”点评公开课,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校园的她被学校师生称为“最美校长”。
2018年10月15日,吉阳区教育局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教育教学经历、经验丰富,威望较高、年龄不超过65周岁的“银发精英”,助力吉阳教育大步前行。“以出去学、请进来教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结合继续教育、国培计划、网络研修、专项调研、定向培训等,有时效有目标和针对性地培养教师队伍是我们打造本土人才强磁场的措施。”张华文表示,2018年,吉阳区组织优秀学科骨干到上海长宁区进行教学交流与学习;依托北师大等教育名校的智力资源,与名校结对,聘请北师大专家来吉阳区各中小学传授经验,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管理队伍、教师培养、课程设计等诸多方面给予指导,大力提升了吉阳区基础教育水平。
3、10位外教走进课堂
在三亚市第五小学,三亚日报记者体验了一节特殊的课堂。
在上课铃响之前,很多学生趴在教室门口张望,等待着外籍教师Kenny的到来。“我们喜欢叫他MrA或者傲老师,他的中文名字叫傲健……”说起这位外教,同学们特别兴奋。
傲老师来自美国,精通8国语言,曾在美国执教6年,教学经验丰富。
在堂课里,傲老师通过唱歌的方式,将英文融入音乐中开展教学,加上他丰富的肢体语言,孩子们不时被逗得哈哈大笑,无形之中学会了简单的英文词句,课堂参与度很高。
侯雪华表示,2017年吉阳区陆续聘入具有国际认证、在市外国专家局备案的10位外教走进课堂。通过引入外籍教师,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学习氛围,也为孩子打开一个接触和认识世界不同文化的窗口。引入外籍教师两年来,吉阳区所属学校的英文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不少“小小翻译家”。
“学校办得好,关键是党的建设要抓得好;党建抓得好,教育就有魂,就有精气神。”陈跃说,只有不断强化党建引领,高标准抓好党建与学校工作的深度融合,让党员教师主动担起“领头羊”,才能不断丰富学校党建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激发广大教师的活力和动力,才能借“红色能量”内驱力激发教育发展新动力,将规划、蓝图变成时间表、路线图。
新闻推荐
拆除现场。本报记者赵庆山摄本报讯(记者赵庆山)近日,家住迎宾路瑞都水郡小区的业主吴先生向三亚日报热线投诉,小区旁边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