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崖州能吏治水勤引得“千家”水 灌溉万户田

海南日报 2019-07-29 07:18

明初,崖城扩建,后河的一部分河段被改造成护城河。崖城护城河是海南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有效运行直到清末。何以端根据卫星图描绘追溯明代中期崖州州官陈尧恩、林资深先后开挖的“南沟”水利系统现状。 何以端 摄三亚崖州区马丹村附近的马丹沟。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文\海南日报记者梁君穷

时值盛夏,三亚市崖州区马丹村外,田野平坦广袤,夏禾初长,正是亟需水源灌溉之时。绿野中,一处溪流平静流淌,连接着两岸无数稻田间的细小支流;更远处,马丹村大隆西干渠似笔直的廊桥,高高横亘在稻田之上,从望不见头的地方引来一脉清流。古今的对比在这里悄然并存。

现在的三亚,以及乐东、陵水的部分地区,是为古代崖州辖区。翻阅史志,寻访古代水利遗存,在历史辗转变迁的痕迹中,总能发现千百年来这一地区的水利与农业、水利与城市发展、水利与普通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吏勤治水,留得青史名

古崖州地区虽沿海平地较多,降水也不少,但却不是天然适宜耕种的好地方。正如明代正德《琼台志》中所言:“况此间山高水浅,地多浮沙,若无河流以济之,则雨水虽多,耕作亦难。”于是,兴修水利的成果如何,成了评定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清末《崖州直隶州乡土志》中的“政绩”一卷中,前五名官员都有着不错的治水成果,皆因兴修水利而造福一方百姓。

梁正,广西永淳人。明正统元年(1436年)任崖州宁远县(今三亚市)主簿。据光绪《崖州志》载,当时崖州是“岩疆僻处,规画良难”,满目是岩石的海疆荒土,加上“崖人不知水利”,谈不上有效的农业开发。

“梁正不辞辛劳,日夜驰驱戎马,奔走风尘,细纺州属沿海渔人,逐月推算,得出月临卯酉,则潮涨在东西,月临子午,则潮涨在南北的科学计潮方法,对当时筑坝防潮,扩大(古)崖州西部罗马、乐罗、四所沿海地区播种面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亚市文史专家蔡明康介绍,梁正可谓是崖州第一任“水务局局长”。

在梁正的引导下,乡民筑起陂塘,灌溉田地三千余亩,此外他还“开伏沟、探沟,引望楼河水,灌九所、四所、乐罗、罗马等处田一万余亩;引抱旺塘水,灌那罗、抱贵等处田一千余亩。”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福建福清人林资深来到崖州任知州。初到崖州,望着滔滔向海的宁远河,与水利不兴得不到灌溉的田地,林资深说道:“此河可导而取也。乃即南土顺直者沟之,其地崇冈巨埠。然必此,斯不败于潦,不涸于旱。”随即引导众人疏浚连通宁远河的水道,旱可引水,涝可排水。最后“不期月而大功成焉”。

在任期间,林资深疏浚修通了“南北中亭、马丹、郎芒诸沟,深广数丈,灌田三千余亩”,加上“抚谕有方,境内宴然”,当时的百姓为它立碑颂德,今天在马丹村等村庄,仍可看见林资深所修渠道的遗迹。

沟不湮塞,水得常润

驱车经海榆西线,驶过望楼河,便来到人声嘈杂的乐东利国镇农贸市场,穿过镇墟没多远,向南拐入一乡道,一公里后,便来到了望楼村。村外是连片的稻田,而不远处,一条水量不大的土质沟渠隐藏在杂草丛中。村民告诉我们,这就是望楼沟,他们小时候常常在这条沟内摸鱼玩耍。

古代崖州,水利工程往往依河而筑,引低位的河水去灌溉高位的农田。史志中记载较为集中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崖州治所所在的崖城四周,也就是宁远河下游;另一处则是今天的乐东县利国镇一带,即望楼河下游。它们使得曾经广漠的海边台地变为养育千家万户的广袤田洋。

翻阅史志,望楼沟有两条,皆从望楼河中引水。光绪《崖州志》中分别记载:“望楼沟,城西八十里抱驾村前。引灌望楼田数百亩。”“桥门沟,望楼之别一沟。弘治二年(1489年),知州林铎开,引望楼水灌田。”此外,在望楼村不远处的抱驾村(今为抱架村),也有着一段“抱驾沟”。

弘治二年,林铎巡视乡野,到了抱岁、抱驾二村,发现“田地广漠,旱不能耕”。于是,他委托乐罗德化驿丞杨尊同,发动村民堵河蓄水、开凿桥门沟。当他来到望楼村时,发现这里同样缺水,就责成属下监督筑陂开沟引水。不到半年,抱驾沟、桥门沟都已修成。

无论是望楼沟、抱驾沟还是桥门沟,抑或是梁正所修的伏沟、探沟,都是引自望楼河水。望楼河水源出于今天千家山下(在今乐东千家镇)。

修好抱驾沟、桥门沟后,林铎谦虚地写道:“不过因水之势以分其势,因民之力以役其力,因地之利以成其利,特常事耳,是何功之可镌欤?”说明自己不过是因地制宜、发动民众而修建水利,并无太大的功绩。

同时他还说,自己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是为了让继任者,能够因为看到这篇文章而不忘兴修水利对老百姓的重要性,能够对水利常加提督,以使“疏凿之功不废,则沟不湮塞,水得常润,子子孙孙,皆得以乐其乐而利其利”。

水润城郊田,城由沃野兴

宋朝宰相卢多逊《水南村为黎伯淳题》(二首)中有一句:“上篱薯蓣春添蔓,绕屋槟榔夏放花。”元代王仕熙《水南暮雨》中写到:“明日买山栽薯蓣,早春荷锸剪芙蓉。”清乾隆时期任崖州知州的嵇震,也写了一首《水南暮雨》,其中写有“小溪绕郭二三里,短竹编篱四五家”之句。

在宋元时期关于崖州的诗歌中,薯蓣常常点缀其中。在当时稻米产量不足的情况下,耐干旱易生长的薯蓣常常作为充饥生存的必需品。而到了明清,薯蓣鲜见于崖州地区的诗文中。从元到明初的百年间,古崖州地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除了稻种的改良和番薯的引进,其中一大变化在于崖州地区水利的建设。

“明代前期,崖州水利宗数在全岛名列第二;百年间一举迈进精细稻作农耕的门槛。沟洫通,仓廪实,崖州社会自此骨肉充盈;衣食足,知礼义,崖州形成教化昌盛、人才辈岀的第一波辉煌。”对海南乡土历史文化做过深入研究的文史专家何以端如是说。

围绕着崖州古城,方圆数十里内修建的大大小小的水利设施数量惊人。如万历《琼州府志》记载:都陂在(崖)州东北十余里北厢。源自北黎山,流至落机村。昔人用木塞陂,障其正流,西开小陂,引以灌田,溢出北河入海。明正统二年,宁远县主簿梁正兴工修筑,引水灌耕大陂等处田。而后都陂崩坏堵塞,到了明代弘治元年,知州林铎亲自带着乡民开筑河渠,打造得更为坚固,得以灌田三千余亩。

更有埋鹅陂,仅在城南一里,算来距水南村也不过一里地,可能嵇震所言“小溪绕郭二三里”也与此有关。埋鹅坡是在宣德五年,由知州林黻修筑,灌田百余亩。到成化年间,知州徐琦又重修。

此外,还有石头陂在城东北五里;小郎芒陂在城西七里,灌田二百余亩;大郎芒陂,引水入岭沟、山沟、南铁沟、沦工沟及诸小沟,灌田二千亩;石牙陂在城西五里,灌田五十余亩……

围绕着崖州城,四周平野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将宁远河水引入灌溉,造就一片沃野,也因水利勃兴,使得崖城更为兴旺。

新闻推荐

市民:我的摩托车被偷了 民警遇疑似被盗车蹲守,却意外破获另一起车辆盗窃案

本报讯7月13日,三亚市公安局崖州分局南滨派出所张标行动中队联合分局阳超行动中队和南山派出所何玉文行动中队,破获1起摩托...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