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农垦报的情缘
■杨威胜
说起“情缘”,有人认为那只属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范畴。可我不这么想,比如,我与《海南农垦报》就有着极其深厚的情缘,这种情感不仅贯穿了我的成长历程,也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
夏日的一天,我闲来无事在书房整理书刊,翻出一本珍藏了30多年的《通什农垦报》合订本。我小心翼翼地拂去封面的蒙尘,翻开一张张昔日的报纸查看,仿佛触摸到那逝去的年头,一件件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通什农垦报》创刊于1983年6月,为原广东省通什农垦局机关报。虽说她只是一张小小的报纸,但每当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送到干部职工的手中,大家都会争相传阅爱不释手。鉴于报纸良好的宣传效果,上级下发通知要组建通讯员队伍,并要求垦区所属各单位推荐通讯员人选,热爱写作的我便幸运地成为《通什农垦报》的通讯员。
要当好通讯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平日里悉心留意单位里的各项工作情况,为新闻写作积累素材,回到家里加班加点写稿子,第二天一早便将稿件投进邮箱寄往报社。为了写好稿件,我还经常虚心请教报社的编辑记者,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记得那年我采写的新闻通讯《一个轻生青年演出的悲喜剧》,从青年的“轻生”“获救”“新生”切入,记叙描写了农垦三亚医院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并让病人放弃轻生念头重获新生的感人事迹。该通讯在《通什农垦报》二版用了较大版面刊发,当时在垦区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我还受到了单位领导和报社的好评。从那时起,我对新闻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还开始尝试向副刊投稿。一段时间后,我创作的一组诗歌《胶林灯火》在《通什农垦报》副刊发表,我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随着在报纸上发表的稿件越来越多,我也因此连续多年获评垦区优秀通讯员。1984年12月,通什农垦局一纸调令,调我到通什农垦报社当记者。这样一件好事我却因故未能去报社工作,熟悉我的领导和朋友都为此而感到惋惜!
尽管我没能如愿成为通什农垦报社的一员,但我仍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报社的发展。时逢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成立了海南省农垦总局,并创办新版《海南农垦报》,原农垦系统的通讯员也自然成为《海南农垦报》的通讯员。
新成立的海南农垦报社十分重视通联工作,经常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消息、通讯、现场短新闻写作以及新闻摄影知识等,对通讯员写作稿件的成败得失进行剖析总结,对优秀的新闻稿件进行点评,参加培训学习的通讯员普遍感觉收获很大,通讯员队伍中也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那段时期的《海南农垦报》,刊发各类新闻稿件的质量较高,在全国同类报纸的年度评选中屡屡获奖,还有一些特色栏目,如“现场短新闻”“摄影故事”“南国珍珠”以及“诗配画”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2年6月,我被抽调去参与《三亚晨报》组建报社和报纸创刊工作,从此我也成为了一名报人。1997年,我还被评为海南省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这些都与我在《通什农垦报》《海南农垦报》得到了极大锻炼,夯实了文字写作基础密不可分,感谢农垦报为我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虽然,我离开了农垦系统,但我依然关注《海南农垦报》的发展,同时也保持着与农垦报社同仁好友的联系。到了三亚市工作后,组织上派我主编《三亚文艺》杂志,这是一本群文性质的综合性期刊,当我接手这份杂志后,决定对它进行新的定位和改版,此时我想起了农垦报的老领导、老朋友倪俊宇先生。
倪俊宇于1986年任通什农垦报社总编辑,1988年任海南农垦报社副总编辑,他不仅是一位办报的行家里手,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当我把《三亚文艺》的新定位和改版的想法向他和盘托出时,倪总十分支持我的主张,同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为了支持我们,倪总还亲自为我们杂志撰稿,并积极推荐本土作者的稿件,介绍国内顶尖作家的作品刊发。经改版后的《三亚文艺》吸引了一大批作家和群众文艺作者,稿件的可读性和质量不断提高。2014年,在国家文化部举办全国文化系统文艺期刊杂志评比中,《三亚文艺》的“崖州夜话”栏目还被评为优秀专栏。
回顾我走过的人生路,我与农垦报结下了不解情缘。如果不是邂逅农垦报,也许我不会获得从事新闻与文化工作的机缘,也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今年,在海南农垦报成立65周年之际,我要郑重地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你,农垦报!”
新闻推荐
崖州区赤草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周柯兵担当作为谋发展、尽责实干促脱贫 产业扶贫让村民看到了希望
周柯兵(左一)入户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本报记者张慧膑通讯员林天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