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了 村民乐了 吉阳区美丽乡村建设侧记
■核心提示
用生态作笔,描绘美丽乡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能优势,让美丽乡村“内外兼修”。从市区到田园,城景相融、蓝绿互补,一幅美丽生态画卷在吉阳区正徐徐铺开。博后、罗蓬、中廖、大茅、红花……每一个特色美丽乡村就像散落的美丽星辰,将吉阳区点缀得璀璨夺目。这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美丽乡村串联成“乡村旅游带”,带动周边村民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将一个又一个散落的美丽乡村串联成一条旅游带,是吉阳区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发展空间的又一次创举。让“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美丽乡村更显“人气、财气、灵气”。
1
“生态绿”融入“乡村美”
“生态绿”融入“乡村美”,绘就乡村振兴的最美生态画卷。
从籍籍无名到汇聚无数目光,从原始古朴到成为美丽乡村时尚风向标,中廖村几十年来把“诱惑”挡在村外,捧回“生态绿”,吃上“旅游饭”,踏上致富路。让头戴三亚美丽乡村示范点“桂冠”的中廖村更具气质。
“绿色”让中廖村不断“蝶变”,从容颜到气质逐步提升。中廖村的村容村貌虽有改变,但“乡味、趣味、村味”依然萦绕眼前。“既美又富”是华侨城(海南)公司打造中廖美丽乡村的底色。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一个“塑形”工作,更是一个“凝神”工程,在中廖村的开发建设中,该公司秉承“不大拆大建、不求新求洋”的理念。阿爸茶社、李家院子……都是借用村民的房屋,在保留风土人情、房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的,让村民的房屋更具格调。中廖村的开发建设,首先是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民俗民风,景区运营不影响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既让村民融入到景区建设中来,又让村民切实享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发展成果。一年多时间以来,中廖村“好山好水好黎家”的招牌声名越传越远,一天比一天响亮。
“绿色”让罗蓬村率先摘掉“穷帽子”,踏上致富路。蜿蜒的村道干净整洁,翠珠华盖般的大榕树、鲜艳的三角梅、鱼鸭畅游的水塘和绿树环绕的小屋,田园蔬果、牛羊牲畜和谐相生,摘掉“穷帽子”的罗蓬村华丽登场,一吐芬芳。用“土味、野味、趣味”的底色打造罗蓬村,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的资源活起来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从“基础型”向“宜居型”提档升级,向“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目标前进。
绿色,让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山银山”。以农耕文化为支点,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体育与田园融合,文化与旅游连接,焕发大茅村美丽乡村新风采。红花村远洋Lulu的农庄以改善农业供给、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最大限度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守住乡愁,让农耕文明诗意栖居。
绿色,蕴含着诗和远方。红花生态园共享农庄项目是一个以红花和龙文化为主题,集热带火龙果园、百香果园、稻虾共生、亲子研学、自然教育、垂钓、农家乐、民宿树屋、康养旅居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共享农庄。当你走进红花村,体验向往的田园生活时,就感受美丽乡村建设所焕发的新生机。
绿色,激活美丽经济焕发新活力。博后村曾经是“脏、乱、差”的“后进生”,短短一年时间里成功逆袭成为“5A级”美丽乡村,博后村,就像一个“天然去雕饰”的美丽大花园。在这里,你可以徜徉在花的海洋,聆听青春的步伐,吟唱生命的璀璨,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博后村村民之前大多以养猪、养鸡、种田为生。如今,有600多人转产转业,或房屋出租、或就地创业,工资性收入大大提升。打造“美丽经济”,吸引市民游客休闲体验、观光旅游,让农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旅游饭”,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游客在静谧的山水画卷中,感受色彩与水墨的交融,体悟博后山川物华的“醉美”和永恒。
生态是吉阳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底色,要让美丽乡村用绿水青山让村民捧起“金饭碗”。吉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华文表示,2019年,吉阳区持续推进博后、罗蓬等8个美丽乡村建设,中廖村被文旅部列入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红土坎、南丁、新红、龙坡4个美丽乡村完成立项,吉阳区正在为全区的美丽乡村疏通路网,将中廖村、大茅村、罗蓬村、红花村、六盘、博后等美丽乡村串联成为“乡村旅游带”。目前,中廖—大茅“骑行绿道”,大茅村至中廖村“旅游大道”均已投入运营,六盘村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启动,不久的将来,亚龙湾片区组团(博后村、六盘村)和海榆中线组团(中廖村、大茅村)以及周边美丽乡村均可以实现人流、物流、财流高效联动。
美丽乡村资源活了,村民腰包鼓了,实现了民富村美。
2
产业“生金”村民乐
无论是绿水青山、可爱乡村,还是那青砖黛瓦农家小院,总能看到游客在这里呼吸着自然气息,体味着田园雅趣,收获着闲情逸致……原本司空见惯的乡村,现在却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吉阳区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既赚吆喝又赚钱。
“我是保亭人,几年前嫁到中廖村,有两个孩子,是专职家庭主妇。”中廖村村民黄菊金告诉三亚日报记者,丈夫出去打零工,她就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中廖村打造成为美丽乡村后,她的命运轨迹开始发生了改变。“因为会跳竹竿舞,成了一名舞蹈演员,在家门口跳舞,还能领几千元工资。”穿着黎族服装的黄菊金笑着说,跳喜欢的舞蹈,还能赚钱,又能带孩子,一举两得。如今的她,幸福都写在脸上。华侨城(海南)公司在产业兴村上下真工夫,促进农旅结合、农旅融合,为中廖村乡村振兴拓宽新路径。村民可在家门口就业、自己当老板,还可以通过劳动力、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开发。
传统农民变身“技术”农民。走进位于大茅村的远洋现代农业生态园,4栋高标准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矗立眼前。大茅村民符亚芳戴着口罩,身着工作服,在智能玻璃温室水培叶菜,主动客串当起了“导游”。“你见过不用生长在土里的番茄么?我们这里不仅有这样的番茄,还有8种呢!这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的魅力。”符亚芳自豪地告诉三亚日报记者,温室内空气洁净,没有喷洒任何农药,采摘下来轻轻一擦就可以直接入口。远洋现代农业生态园为村民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共享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能。此外,远洋现代农业生态园根据农民自身的特长,帮助他们寻找职业发展路径。节目演职人员、活动服务志愿者、舂米体验引导员、稻草人制作师傅等都是农民新的就业方向。村民还可以自由选择通过入股、合资等形式与远洋现代农业生态园共同建设家园。
民宿点亮农村经济。作为三亚规模最大的民宿村,博后村依托民宿产业带动村民走上了致富路,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超过3万元。“目前,博后村民宿已达25家,在建的还有57家,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开业。”博后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说:“仅2019年春节期间,博后村民宿收入200多万元。”两年前,村民谭中仙还是一名“猪倌”。现在,他开的民宿——海纳捷一年纯收入150多万元。“2017年以前,每年过春节,去亚龙湾的车都堵到家门口,我们只能卖几个椰子。”谭中仙说,守着亚龙湾,却吃不上“旅游饭”,心里实在不甘。
2017年5月,谭中仙与家人合伙建起了民宿。海纳捷采用家族分红的方式经营,从前台、餐厅服务人员再到保洁员、老板都是自家人。
谭中仙的亲戚董英姿在海纳捷一楼开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超市。年近50岁的董英姿过去在一家高尔夫球场工作,每月收入2000元,现在仅卖椰子一年就能卖出两万多个,超市一年纯收入达15万元。
2019年,博后村成立了三亚吉阳区民宿协会及其党支部,旨在通过设置准入门槛,解决村内民宿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低价倾销、同质化等诸多问题。通过规范管理、合理指导,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真正让乡村民宿拉动农村经济,撬动产业升级。
美丽乡村吸引了村民返乡创业。在俄罗斯留学的罗蓬村村民苏宁童看好美丽乡村的潜力,回乡创业,打造的“土味、野味、趣味”三味农家乐还吸引了“洋游客”进村游玩。每到周末,一群俄罗斯游客就会到苏宁童的农家乐里觅村趣。像苏宁童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谋求转型升级:村民李文全关停一年最低净赚5万元的养猪场,探索南非叶种植;村民吉立斌酝酿着将养殖的东山羊走品牌化之路……此外,罗蓬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等工作,还开发了保洁员、保安、绿化员三类公益性岗位,做到让零就业贫困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如今,罗蓬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扶贫户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贫困村资源活了,村民腰包鼓了,罗蓬村建设美丽乡村再次从“基础型”向“宜居型”提档升级,向“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目标前进。
从地图上俯瞰,每一个美丽乡村就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博后村、罗蓬村、中廖村、大茅村、红花村等美丽乡村形成同心圆,串联成一条闪耀的珍珠项链,构成乡村旅游经济圈。
市政协副主席、吉阳区委书记陈跃表示,美丽乡村不仅带动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还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三亚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闻推荐
右图:数千名参赛者在现场。本报记者卢智子摄本报讯(记者卢智子)12月28日下午,2019第三届吉阳公益欢乐跑在洋溢着热带乡村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