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阳:美丽乡村春意正浓
无论是绿水青山、可爱乡村,还是那青砖黛瓦农家小院,总能看到游客在这里呼吸着自然气息,体味着田园雅趣,收获着闲情逸致……原本司空见惯的乡村,现在却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坚持“村村有特色,个个有亮点”的发展理念,让吉阳区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既赚吆喝又赚钱。
土地上长出“金元宝”,生态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成为“聚宝盆”。乡村振兴让吉阳区“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人气“聚”起来了,消费“火”起来了,夜晚“亮”起来了;
从地图上俯瞰,吉阳区每一个美丽乡村就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博后村、六盘村、罗蓬村、中廖村、大茅村、红花村等美丽乡村形成同心圆,串联成一条闪耀的珍珠项链,构成乡村旅游经济圈;
伴着花香,透过一幅幅绿色生态乡村美丽画卷,可以清晰地看到吉阳区美丽乡村“美丽经济”新蓝图——传承“农耕文化”之“神”,描绘“田园风光”之“韵”,打造“美丽乡村”之“形”,夯实“生态保护”之“基”;
踏着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在最美人间四月天,用一场春光,解锁吉阳区美丽乡村的诗情画意。
■“聚”人气:激活新动力
地处黄金地段,毗邻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门户村庄,一系列乡村精品民宿在博后、六盘山水间“百花齐放”,激活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作为三亚规模最大的民宿村,博后村依托民宿产业带动村民走上了致富路,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超过3万元。截至2020年3月,全村共有44家民宿,其中已开业34家,房间数约1000间。
博后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受疫情影响,今年大年三十到初七,博后村1000多间民宿客房全部退订,经济损失600万元左右。损失的背后说明博后村民宿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三年前,博后村民谭中仙还是一名“猪倌”。现在,他开的民宿——“海纳捷”一年纯收入150多万元。“2017年以前,每年过春节,去亚龙湾的车都堵到家门口,我们只能卖几个椰子。”谭中仙说,守着亚龙湾,却吃不上“旅游饭”,心里实在不甘。2017年5月,谭中仙与家人合伙建起了民宿。民宿“海纳捷”采用家族分红的方式经营,从前台、餐厅服务人员再到保洁员、老板都是自家人。谭中仙的亲戚董英姿在“海纳捷”一楼开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超市。年近50岁的董英姿过去在一家高尔夫球场工作,每月收入2000元,现在仅卖椰子一年就能卖出两万多个,超市一年纯收入达15万元。
谭中仙只是博后村民发展民宿拓宽致富路的一个缩影。
“莫言莫语”“宿约107”因为保留了最原始的乡土情怀,主打设计的精品高端民宿,为乡村旅游带来更多玩法和“打开方式”,成为博后村新的网红打卡点。
博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法学博士李人达说,2019年7、8月,电影《玩命营救》剧组赴博后村踩点,带动博后村约几十万消费。博后以民宿作为支点,“撬开”了村庄发展的新篇章。2019年全年民宿数量从17家发展到了34家,民宿的发展助推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底的18000元,增加到了2019年底的20000多元。
“村集体+企业”走出民宿发展新路子。毗邻博后村的六盘村也不甘人后。2019年六盘村新增民宿和旅租企业15家,截至目前,全村旅租企业达到50余家,开设客房560间,各家旅租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六盘村村党支部书记胡创俊告诉记者,在发展民宿的同时,六盘村深度挖掘美丽乡村内涵,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
在热带森林公园景区停车场周边投资35万元建设水果特产摊位36个,增加村民就业岗位76个,人年均增收6000元;
村企业投入38万元在村停车场兴建了一个有40余个摊位的小市场,解决了60个村民的就业,方便了村民和游客买菜和购置生活用品;
与三亚半山半海实业有限公司和三亚亚银公司以土地估价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利用村集体的两块建设用地合作建设产权式酒店;
对归还的20亩集体用地进行合理规划,村里正在与三亚一公司初步洽谈相关合作,预计年租金不低于100万元;打造好六盘步行街和相关场馆;建设六盘记忆和村史馆,留住文脉。
“借助发展民宿,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同时,更打通了乡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的通道。”市政协副主席、吉阳区委书记陈跃表示,成立协会、出台规范、探索模式、规范经营、产业配套……在一系列政策护航下,博后村、六盘村的民宿正串珠成链,吉阳区正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业态联动,打通吃、住、行、游、娱、购各个环节,全面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火”消费:引领新经济
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瞄准人们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共享农庄将是美丽乡村经济下一引爆点。
价值再造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海南东线高速出口至海榆中线(即224国道)往五指山方向2公里处就到了大茅村。大茅村是一个典型的黎族村落,因辖区内的大茅山而得名。走进大茅村,三浓水库旁边的树林里栖息着大群的白鹭,这群洁白的精灵用轻巧的身姿守护着古朴宁静、原汁原味的醉美黎乡。
“传承农耕文化是维系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的基石,也是繁荣农村文化和美丽乡村的灵魂。”远洋Lulu的农庄相关负责人说,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品质、品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共享农庄更注重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优质生态产品,让美丽乡村“活起来”。
走进远洋现代农业生态园,4栋高标准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矗立眼前。大茅村民符亚芳戴着口罩,身着工作服,在智能玻璃温室水培叶菜,还主动客串当起了“导游”。
“你见过不用生长在土里的番茄么?我们这里不仅有这样的番茄,还有8种呢,这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的魅力。”符亚芳自豪地告诉记者,温室内空气洁净,也没有喷洒任何农药,采摘下来轻轻一擦就可以直接入口。
像符亚芳一样,入职到共享农庄的村民会进行集中培训并轮岗作业,如水培种植技术、株间整枝打叉、人工授粉、电动采摘车操作使用以及智能温室的基础知识等,共享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能,为每一位在共享农庄就职的村民赋予技能,根据农民自身的特长帮助寻找职业发展路径。节目表演人员、活动服务志愿者、舂米体验引导员、稻草人制作师傅等都是农民新的就业方向。此外,村民还可以自由选择通过入股、合资等形式与远洋集团共同建设家园……
吉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茅村以“企业带动、土地入股、村民参与”方式,开发乡村健身休闲农业,打造运动休闲特色乡村。发动农村党员、复退军人和农民群众积极参加三亚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培训,组织农民群众参加厨师、面点制作等技能培训班,将传统农民变身“技术”农民。
以农耕文化为支点,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文化与旅游连接,焕发美丽乡村新风采。
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价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让农村的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山银山”。
红花生态园共享农庄项目以红花和龙文化为主题。当你走进红花村,体验向往的田园生活时,就能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所焕发的新生机。
以“企业带动、土地入股、村民参与”方式,以“农业+体育+旅游”产业模式,开发乡村健身休闲农业,打造运动休闲特色乡村。该村已经向区政府申报建设村临时农贸市场,村委会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建设。2019年红花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0万元,比2018年增长一倍。
推动昆虫养殖业发展;促成农村妇女黎锦制作培训;探讨红花村为三亚学院提供生产供应蔬菜、畜禽肉、鸡蛋等日常生活物资;与驻村企业深入探讨以提供技术、负责销售、保底收购的方式带动村民种植百香果、蔬菜,养殖家禽。
陈跃说,吉阳区在发展共享农庄,传承、挖掘农耕文明的同时,强化对农业非传统功能的挖掘,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培育发展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新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长足发展,形成美丽乡村新的吸引力。
■生态绿:捧起“金饭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科学论断迅速成为吉阳区美丽乡村引领促进发展的新导向。
“感觉这条路走对了,越走越有奔头。”
生态是吉阳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底色,美丽乡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实现游客、农户、企业以及政府多方共赢的局面,吉阳区用绿水青山让村民捧起“金饭碗”。
绿色,让中廖村氤氲着诗和远方。华侨城(海南)公司在中廖村的开发建设中,秉承“不大拆大建、不求新求洋”的理念。阿爸茶社、李家院等,都是借用村民的房屋,在保留风土人情、房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的,让村民的房屋更具格调。中廖村,既让村民融入到景区建设中来,又让村民切实享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发展成果。
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设物流仓储开展租赁业务,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如今,中廖村“好山好水好黎家”的招牌声名越传越远,一天比一天响亮。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最佳人气乡村旅游目的地等殊荣纷至沓来,这些荣誉为绿色中廖村“加冕”。
高品质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档次管理,通过生态之笔提升美丽乡村的气质,让美丽乡村成为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村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绿色”不仅让罗蓬村率先摘掉“穷帽子”,还让产业真正“生金”,富了村民。
“看,这是我们村的黎乡壹叫小种鸡养殖合作社,养殖数量已经达到8800只,村里58户建档立卡户都是"股东",大家在家门口发展产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罗蓬村委会第一书记吴鸿聪激动地说。
该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政府”的帮扶模式,基地孵化小脚鸡种苗并养殖到脱温阶段,建档立卡户和农户自主采购鸡苗并负责养殖,养殖过程中,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政府补贴农户养殖所需饲料和50%的鸡苗采购款,预计可以带动养殖户增加产业收入80-120万元。
村里的撂荒地转身变为“农贸市场”,正在建设的罗蓬村农贸市场将不仅解决村民买菜难问题,还能解决村里就业难的困境。正在建设的罗蓬村“三月三”广场,蕴含着商机。罗蓬农贸市场一侧正在装修的点心店老板王龙家笑得合不拢嘴。王龙家是建档立卡户,2019年经过面点师技能培训,完全掌握了面点制作技能,这次他决定在农贸市场临街铺面开店。
用“土味、野味、趣味”为底色打造罗蓬村,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的资源活起来了,2019年底,罗蓬村人均纯收入16580元,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14426.45元。如今,罗蓬村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扶贫户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贫困村资源活了,村民腰包鼓了,罗蓬村建设美丽乡村再次从“基础型”向“宜居型”提档升级,向“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目标前进。
因地制宜将沉寂的村集体土地盘活,既增加村民收入,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真正为美丽乡村打造“不走的产业”,让当地村民能够长期、持续受益。
2019年,吉阳区持续推进博后、罗蓬等8个美丽乡村建设,中廖村被文旅部列入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红土坎、南丁、新红、龙坡4个美丽乡村完成立项,吉阳区正在为全区的美丽乡村疏通路网,将中廖村、大茅村、罗蓬村、红花村、六盘村、博后村等美丽乡村串联成为“乡村旅游带”。
吉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华文说,目前,中廖—大茅“骑行绿道”,大茅村至中廖村“旅游大道”均已投入运营,六盘村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启动,不久的将来,亚龙湾片区组团(博后村、六盘村)和海榆中线组团(中廖村、大茅村)以及周边美丽乡村均可以实现人流、物流、财流高效联动。
美丽乡村资源活了,村民腰包鼓了,初步实现了民富村美。
陈跃表示,美丽乡村不仅带动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还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三亚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极。
美丽乡村“田园交响曲”已经奏响,吉阳坚定地走在路上……
新闻推荐
童道驰到吉阳区调研水污染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时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坚实生态支撑
本报讯(记者蔡炳先实习生刘盈盈)4月8日上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童道驰到吉阳区调研水污染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