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三亚海棠区警方抓获25年前命案嫌犯,其冒用他人身份生活了13年变“脸”

三亚日报 2020-08-05 04:13

苏某明25年前拍摄的黑白照片,成为找到他的关键。苏某明和他的“身份证”,上面的名字是陈某林。时隔25年,苏某明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案发地点。苏某明(中)被抓获现场。三亚市公安局海棠分局供图苏某明(左)指认荔枝沟其住所。本报记者王鑫

“你叫什么名字?”

“陈某林。”

“你再想想,叫什么名字?这么多年了还想跑?”

“我是……苏某明。”

他的脸色一变,身体和手突然颤抖起来,瘫坐在地上。

■生变:“冤家”路窄

酒后围殴,枪托都打断了

当年镶嵌在两片橡胶林中间的那条路,如今宽阔得让苏某明仿佛一眼望不到边。

如果再遇到陈某某,5个人还能把路堵死吗?

1995年11月25日下午5点钟,三亚市海棠区南田农场东风分场保安员陈某某骑着摩托车,正经过这片橡胶林路段,去接一个人。

那天中午时分,22岁的苏某明正与罗某省、高某军、黄某清、李某神喝酒吃饭。之前,他们拿着一杆气枪寻找猎物,一无所获。

酒后出门,5个人听到了由远及近的摩托车声。随后,醉眼朦胧的苏某明看到了“猎物”——路过此地的陈某某。他自然想到了几天前,自己的几个“兄弟”被陈某某的同事“教训”过,由此生怨,平时多有龃龉。所以他二话不说,一把将陈从车上拉了下来。

“打他!”

都是“朋友”,两肋插刀。

另外4个人不由分说,马上围拢过来,对着陈某某拳打脚踢。

在苏某明的记忆里,不知是谁抄起了气枪,狠命地打在陈某某身上。“枪托都打断了。”对方的身子蜷成一团。

“求求你们,别打了。”陈某某的表情痛苦,用哀求的眼神看着苏某明。

苏某明觉得“意犹未尽”,但他突然发现附近有人经过,酒当时醒了一半,赶紧招呼着其他人散去。

此时,瘫在地上的陈某某已奄奄一息。

接到报案赶到现场的南田派出所民警李志生才入警3年,映入眼帘的沙土地上满是血迹,已经被送往医院的陈某某,身后留下的是杂乱的草丛和凌乱的脚印,那些碎片告诉李志生,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打斗。

“人早就跑没影了。”李志生说。

■巨变:相逢“一笑”

25年追凶,退休前如愿

警号020189的民警李志生多少对苏某明有些印象。“但很模糊,说不上在哪里见过。”他曾对碰上苏某明的照片,无数次在脑海里勾勒着记忆拼图,想像着有一天突然在某个路口与之相遇。

“这件事我想了25年,现在终于"遇见"他了。”抓到苏某明的那一刻,是李志生给他戴上的手铐。“你们说,这是不是老天送给我的退休礼物?”在7月份退休的李志生当时这样问刑警叶守宏和其他同事。

相遇之途,充满崎岖。

陈某某伤重不治后,李志生和同事就踏上了追凶之路。他离苏某明最近的一次,是案发后的某一天,他们得到5名嫌犯聚会的消息。

“可能他们还不知道陈某某已经去世,或者根本没把行凶当回事。”李志生现在也没想明白,事发没几天,苏某明等人又坐在一起喝酒。

当时,5个人聚在其中一人家中。李志生与同事赶到后,苏某明几个人趁家属与警方对话之际从后门逃走。

这一去,杳无音信。

“25年前啊,想要"翻"出一个人难度极大,全凭一双腿。”李志生说,那时他和同事走遍了海南岛,尤其是三亚周边的乐东、保亭和陵水,不知道去了多少次。

这个案子从此成为李志生的“一块心病”,即使后来另外4个人先后落网,苏某明依然无影无踪,如人间蒸发。“2010年海棠分局成立后,曾经悬赏10万元通缉他,这个钱,够多的吧?”

直到看见苏某明的那一刻,李志生才突然觉得自己确实“老了”——苏某明租住的房屋内有一面镜子,里面的李志生青丝变白发。而他眼里的这名嫌犯,47岁的年龄,却似60岁的光景,皮肤黝黑,脸上布满皱纹。

“变化太大了。我看到他的时候,确实笑了,不过,是在心里。”再次回忆起25年间的循环往复,李志生如释重负。“我感觉苏某明也是这种心情吧,因为我看到他也"笑"了。”蹲在海棠分局的院内,李志生猛地吸了一口香烟,灰烬扑簌簌落下,心中的那块石头好像也随之化成粉末。

■变量:奋起直“追”

一张黑白照片锁定嫌疑人

1996年,如今的三亚市公安局海棠分局刑警大队负责人何世新入职公安队伍;1995年,陈某某受伤致死案发生。

“对于我来说,这个案子是"提前"一年发生的,过于久远。”何世新来到海棠分局后,这宗时间跨度甚至可以在全海南排列前茅的积案,相当“扎眼”地摆在面前。尤其是“云剑·2020命案积案攻坚行动”开始后,这个案子成为他眼前的一个“障碍物”,“不搬走它,心里堵得慌。”

在此之前的2011年,海棠警方在保亭抓获了两名嫌犯,经审讯后抓到第三名,接着另一名投案自首。只有苏某明依然下落不明,没有任何音讯。

刑警大队的领导和民警,换了一波又一波,始终没有放弃追捕。何世新主持的各种研判会议,不知召开了多少次。

“我总是在想,是不是我们的侦破方向需要调整?”“云剑”亮剑后,何世新又把叶守宏、吴小军等专案组成员召集在一起,分析苏某明难以抓捕的原因。“我跟他们说,从现在开始,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要重新梳理苏某明案发前的生活经历,一根头发丝都不能放过。”他说,“人命关天,不管这个人是生是死,肩上的责任告诉我们,无法放弃也不能放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梳理案卷过程中,通过层层排查,专案组的目光逐渐聚焦到了一张苏某明的照片上——这是案发前苏某明拍摄的黑白照片,年代久远且较为模糊。

不管怎样,任何线索都不能放过。专案组成员两条腿走路,一条借助相关手段研判分析;另一条,民警拿着照片走村入户调查。

“这张黑白照片是重要的突破口!”何世新说,通过相关手段发现,照片上的苏某明与保亭名为陈某林的男子高度相似。

“陈某林是否为犯罪嫌疑人苏某明?我们也不敢肯定,但是心里总有一点点期待,或者是预感。”何世新与叶守宏、吴小军加班加点,白天下村摸排,晚上梳理线索,查找相关资料。

经过缜密侦查,专案组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陈某林已于2019年死亡。但是,在相关平台上,偶有陈某林活动轨迹呈现。“难道他死而复生?我们当然不是唯心论者,初步判断苏某明极有可能冒用陈某林的身份信息在活动。”何世新和同事有强烈的直觉,他们与苏某明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了。

通过追踪轨迹,让专案组成员感到兴奋:陈某林近期频繁往返于市区荔枝沟与海棠湾9号酒店一带。

■变“脸”:“忘我”融入

嫌犯记不起自己身份证号

这个“陈某林”,就是警方追捕了25年的嫌犯苏某明。

1995年案发后,苏某明在东风农场附近的山上躲了两年,之后在三亚周边县市“打黑工”。“没有身份证,我什么都不敢做。很多时候怕暴露,工钱都不敢要,只要能在工地吃饱饭就行。”苏某明交代,他一直惦记有一张“身份证”,但不是属于自己的那一张。

2007年的时候,他偶然想起一件事:保亭有一个父亲的结拜兄弟,他家有个儿子和自己年龄相仿。“重要的是,我们俩长得像,身高、脸型基本一样。我就去当地,用陈家的户口簿,以陈某林的名字办了身份证。”

苏某明如获至宝。

再出去打工,他就拿出这张身份证,“名正言顺”地出力赚钱,还用它办了3张银行卡。

为了多赚些钱,苏某明不再满足于打零工,有模有样地跟着别人学习开铲车,到今年6月26日被警方抓获时,他已经从之前的“徒弟”变成了别人的“师父”,每个月6500元的固定工资,加上奖金等其他收入,月入过万元。

“那我也没攒下什么钱。”苏某明的“花销”挺大,吃饭喝酒,时不时到网上“撩妹”,那3张卡里只有一张里面存下了钱,1000块。叶守宏说:“审讯的时候我问他感情的事解决了没有,他说"不敢谈女朋友,更不敢结婚"。”

这一点苏某明心里十分清楚。“我是真的不敢,就怕暴露真实身份。”

苏某明处处小心,多年潜逃生涯形成了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尤其是变成“陈某林”后,每天都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我是陈某林,我就是陈某林。

叶守宏说,直到苏某明被抓到那一刻,面对警方的询问,他非常自然地答出“陈某林”这3个字,甚至身份证号码脱口而出,一字不差。“问他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时,他却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不变:南田一梦

终点又回到起点

发现了“陈某林”的行动轨迹,海棠分局刑警大队早早地撒开了一张大网。

6月24日,专案组专门制定了抓捕方案,队员们放弃了难得的端午假期,在G98环岛高速荔枝沟互通口、林旺互通口连续蹲守,以防失去目标。

在“陈某林”的主要活动地——海棠区9号酒店工地蹲守和跟踪的任务,就落在了叶守宏和同事身上。

6月25日,端午节。早晨匆匆吃了一口粽子,叶守宏便赶到9号酒店接班。

“苏某明在市区租了房子,每天他的"徒弟"开车接送,端午节那天并没发现车辆出现。”叶守宏判断,应该是节日休息。他跟何世新汇报后,开车到荔枝沟附近,看有没有线索。

“中午看准了就中午抓,看不准就明天上午搞定。”何世新在微信里给叶守宏发消息。“一定要有十成的把握才能动手,不能打草惊蛇。再说市区情况复杂,不能出现意外情况。”他说,根据现有情况判断,“陈某林”并没有察觉到警方的动作。

6月26日一早,何世新给叶守宏发消息:情况怎样?叶守宏拍摄了那辆“班车”的图片,“他在车里,已经到工地了。”

何世新立即带领队员赶往9号酒店。

“抓!”

当民警出现在苏某明面前的时候,他刚从铲车上下来,端着一个“老板杯”,里面的茶叶已经被开水泡开。

“你叫什么名字?”

“陈某林。”

“你再想想,叫什么名字?”

“苏……苏某明。”

逃了25年,变“脸”13年,在回归自己的那一刻,苏某明一下子坐在地上。他曾想过自首,每次都觉得“这么多年过去了,不会有事”;他曾想过出岛,但“人生地不熟,别人又听不懂海南话”,不好生存。

虽然25年里“相安无事”,但苏某明很难睡一个踏实觉。“就是睡不着,提心吊胆的。”

25年前的那宗案子,苏某明进行了供述。“我不想再跑了,也跑不动了。”

“前面怎么走?”

“左转。”

“前面呢?”

“直走就到了。”

叶守宏想不到,已经整整25年没有踏足过南田的苏某明,坐在警车里能清楚地把他们带到25年前的案发地。

“你确定是在这里作案的吗?”

“没错,就是这里。”

苏某明抬起被铐着的双手,指着路边。这是深烙在他心里的一个场景。“橡胶林大"变脸"哦,成了芒果地,但是我认得出来,认得出来。”苏某明自言自语。

25年之后,苏某明又回到南田。在他眼里,一切都变了,只有“这里”没变——是起点也是终点,一直没变。

新闻推荐

海棠区举办英语培训班提升表达能力

本报讯(记者洪光越)为提高海棠区公务员整体外语水平,适应自贸港建设需要,7月17日上午,由海棠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助力自贸...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