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全国劳模、吉阳区农技员吉立斌的一天 一天“掰”成两天过 还要从早忙到晚

三亚日报 2020-12-07 11:20

今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吉立斌 。黑山羊养殖基地,吉立斌(左)在羊圈里忙碌着。吉立斌向罗蓬村父老乡亲传授种养技术。12月5日,在吉阳区港门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道德文化广场举办的扶贫集市上,市民在购买扶贫农产品。吉立斌在养鸡场查看黎乡小脚鸡。

47岁的全国劳模吉立斌,是吉阳区罗蓬村一名农技员和脱贫致富带头人。

走进罗蓬村,吉立斌助农脱贫的鲜活故事激荡而来。2013年,吉立斌联合罗蓬村村民创立三亚惠农东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此,他把一天“掰”成两天过。

早起,忙着帮农户销售农特产品

早上6点起床,晚上不能按时回家吃饭——这是吉立斌多年来的生活规律。

12月5日6时,手机QQ天气显示温度只有15℃,吉立斌披上那件穿了10多年、洗得有点发白的红色外套,简单吃了几口早餐就匆匆出门,开始忙碌的一天。

这一天,吉立斌的吉阳区扶贫专馆将扶贫集市开进了港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道德文化广场和同心家园三期广场。

拉货、运棚子、搭建展台、摆放物品……因为罗蓬村的建档立卡户都在忙农活,有几户村民家里有事,吉立斌便带着6名社员摇身变成了“快递小哥”,将村民和建档立卡户的农特产品“运”出大山。

黑山羊、小脚鸡、土鸡蛋、山兰酒等众多来自罗蓬村建档立卡户、村民以及全省扶贫合作社及企业的优质扶贫产品吸引了不少市民竞相购买。

“产品好不好”“价格如何”“欢迎多给我们提意见”……现场搭建好了,“快递小哥”吉立斌立马转换身份,化身农特产品的“代言人”和“推销员”。

“最近事情多,加班多。”吉立斌笑着对记者说,自从11月25日接受表彰回家后,他就在谋划着如何为罗蓬村的农特产品找销路。

产品好才能卖得好。黑山羊肌纤维细,硬度小,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极小,营养价值高;小脚鸡,毛色光亮,体格健壮,肉质细嫩,都是罗蓬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很好。一直以来,作为农技员的吉立斌在生产环节苦下功夫,坚持生态养殖,在品牌打造、质量保证上下足了真功夫,以产业振兴带动农民致富,使“扶贫”成了“品牌”,使“黑山羊”成了鼓起村民腰包的“发财羊”。

至今,三亚惠农东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圈养黑山羊种羊800只,年出栏1000多只商品羊,年产值100万元。黎乡壹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月出鸡苗3000多只,年出商品黎乡鸡6万多只,年产值200万元。

午思,农产品销售思路更新换代

12时,扶贫集市里人群散去,吉立斌却迟迟没有“收摊”,他端坐在广场的一棵树下,思考着如何对农产品销售思路更新换代。

午饭时间,是难得的轻松时刻。吉立斌和社员热络地聊了起来。

“要想把罗蓬的农特产品卖出去,别人走一步,咱就得迈两步。”吉立斌说。

作为农技员,要考虑如何当好农产品的把关人;作为村里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得考虑如何继续“领跑产业”……待社员们都回家休息,他继续“拉抻”着工作时间。

15时,他又回到罗蓬村委会,找罗蓬村第一书记吴鸿聪了解村里养殖小脚鸡的情况。

“哪些需要上门服务?哪些需要增加鸡苗?哪些需要拓展销路……”一个又一个问题被抛出,吉立斌一一做记录。

“以前,大家养殖的鸡苗都是从外面买回来的。现在养殖的鸡苗,都是由村里的黎乡壹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鸡苗存活率高达90%。”吉立斌说,除了质量,产品还要在流通环节上下功夫。在吉阳区的大力支持下,他在海罗村开设了吉阳区首个扶贫专馆,搭载罗蓬村的电商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走出大山,加速实现网销农特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

这个专馆,除了可以将农特产品集市开进村(社区)以外,还可以销售本地的扶贫产品以及全省其他市县扶贫产品。同样,其他市县的扶贫专馆也可以销售三亚的扶贫产品,大家抱团取暖,形成农特产品销售矩阵。

有了这样的销售平台,建档立卡户可以主动从幕后走向前台,精准捕捉市场脉搏,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

“夜跑”,为罗蓬产业发展奋力奔忙

18时,是“头脑风暴”时间,吉立斌召集社员对当天扶贫集市的情况进行总结。记者看到,他的桌上放着一杯水,几乎没动过。没过一会儿,屋里传出了讨论的声音。

“把电脑打开”“你们都过来”“数据列出来”……原本腼腆内敛的吉立斌像换了一个人,“连珠炮”一样布置工作。

致富要治心,扶贫要扶志。如何让罗蓬村的农特产品闯出市场,变身为高价值特色产品?种出“科技范儿”、“农特产品”推陈出新、“土货”迈进直播间、生态产品出深山……围绕“拓宽销售渠道”的议题,大家讨论热烈。不少人认为,在消费环节上下功夫,形成聚合力才能卖得好。

如何优化罗蓬村的产业结构?吉立斌又有了一个新点子。他决定在罗蓬村推进“羊粪”种植蔬菜,来一场“蔬菜革命”。同样,他再次选择将基地“摆”在村里,手把手教社员改良品种、改进种法。

为打破群众顾虑,他决定对症下药。发挥其农技员的专长,培养几户蔬菜种植大户。“现在,村民都在种植线椒,其实,还可以种植叶菜。”吉立斌正在谋划着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的生态种植标准,让罗蓬村的产业实现多条腿“走路”。

建档立卡户蓝德新没想到,自己家里养殖、种植的这些“土货”,如今变得值钱了,不仅外来游客要买,村里合作社也在电商平台上售卖,大家都为吉立斌竖起了大拇指。

22时,吉立斌回家。他儿子今年18岁,上大学一年级,学的是会计专业。与儿子发发信息,说上几句暖心话,是吉立斌工作之余最好的休憩。

“孩子和他妈妈说过,以爸爸为豪。”吉立斌难掩开心。

清晨6时或者更早,他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夜晚22时或者更晚,他的脚步还未停歇。

“早点回家……”结婚20年,妻子黎月娟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尽了吉立斌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向前奔跑的时间轨迹。

每一个早6时,每一个晚22时,每一个时刻,每一天,寻常点滴汇聚起奋斗时光,吉立斌孜孜不倦地把“论文”续写在扶贫一线。

(杨洋)

(本版图片由袁永东摄)

新闻推荐

吉阳区红花村近百村民汇演展才艺百余村民踏歌起舞展民俗

本报讯(记者黄珍)11月18日下午,吉阳区红花村村民素质提升与民族文化传承培训结业汇演举行,经过6个多月培训,来自黎族舞蹈...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