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 光影世界里的冷静观察者

海南日报 2020-12-11 07:07

12月10日,万玛才旦出席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班活动。本报记者 武威 摄

■本报记者孙婧

“大师班有点让我诚惶诚恐,在我心中像英格玛·伯格曼这样的才是大师。”12月10日,在位于三亚市海棠湾的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班活动现场,头发花白、肤色棕黑的导演万玛才旦带着少许紧张上台,开始说话前不断回头看背景板。背景板上他的名字被放得很大,这让万玛才旦有些拘谨。

万玛才旦被业内人士称为“藏地电影新浪潮领军人物”。他既是小说家,也是编剧和导演。他的独特贡献在于,不仅是首位用当代电影叙事风格来讲述藏族故事的藏族导演,将小众的藏地电影“送”进了国外电影节和电影院线,还启发并培养了一批新锐导演。

文学造诣深厚

电影风格独特

万玛才旦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写小说。2002年,还在兰州读研究生的他,在某个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有了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机会。

那时候,已经有很多藏地题材电影,但万玛才旦看后觉得遗憾。他认为,那些电影虽然讲的是发生在藏地的故事,但没有与藏地文化关联起来。

创作的冲动,让万玛才旦走上了导演之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静静的玛尼石》是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拍摄的。小说家、编剧、导演兼于一身的万玛才旦拍摄的电影常有其他人难以模仿的文学气质和独特诗性。

这种导演风格的形成有迹可循。“我小时候就读了很多藏族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里有很多具有荒诞、魔幻、神秘主义色彩的东西,后来看了很多国内外文学作品,这些综合地影响了我,可能会无意识地表现在电影里。”万玛才旦说。

在2002年去北京电影学院读书前,万玛才旦觉得藏地有很多历史故事和神话题材可以拍电影。但在北京学习的那几年,他明白了一部电影的制作发行,涉及工业技术、投资、市场等许多现实问题。

他开始学会在兴趣、表达欲和可行性之间找平衡,选择将镜头对准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普通藏族民众。比如首部剧情长片《静静的玛尼石》中那名喜欢看电视的小喇嘛、影片《洛塔》中进城被骗的牧羊人、影片《气球》中遭遇生育自由与信仰冲突的藏族女人……他的电影多次呈现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现状。

这样的作品引发了一些讨论,但万玛才旦很坦然,“我的电影并不能代表整个藏地,我就想把当下藏族人的处境呈现给观众,我希望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

用心当监制

培养年轻导演

《静静的玛尼石》为万玛才旦赢得了第25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10届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多项荣誉。

这些电影奖项,坚定了万玛才旦的创作信心,也激励了很多藏族年轻人。“很多人来北京找我,他们有学习电影的冲动。”这让万玛才旦意识到了身上的责任。2005年以来,万玛才旦在自己的导演工作之余,监制了不少年轻导演的作品,如《清水里的刀子》《老狗》《寻找智美更登》《八月》《骄阳》等。

万玛才旦坦言,监制这活儿不好干,“我是一个严格的监制,从创作阶段就介入,帮忙把关剧本、拍摄,搭建主创团队,协助进行电影推广等,投入的时间精力比自己拍电影还多。”

对希望推出本土电影的海南,万玛才旦提出建议,培养电影人才为电影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有了自己的人才队伍,有了真正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创作者,才能让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真正走上大银幕,“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生存方式,创作者需要走进他们,认知他们,从平视的角度,才能拍出好的电影。”万玛才旦说。

(本报三亚12月10日电)

新闻推荐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合作研讨会在三亚举行加快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本报三亚12月9日电(记者李艳玫通讯员蔡东成)为充分了解国际种质资源流动的通用规则和发展趋势,探讨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