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亩产量从700公斤,到1000公斤,到1500公斤 他不停地刷新自己的纪录“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力争玉米亩产破2000公斤
全国两会刚结束,3月12日,李登海没有就近回趟山东老家,而是心急火燎地舍近求远赶到三亚。而后,立即扎进玉米地里,琢磨如何破解玉米亩产2000公斤的密码,怎样打开打赢中国种业翻身仗的钥匙。
“突破玉米亩产纪录无止境,我们的玉米亩产量已超1600公斤,力争10年实现亩产突然2000公斤大关。”3月17日,在三亚市崖州区的南繁育种基地,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时而给玉米做材料标签,时而记录各种玉米生长参数间隙,向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介绍,他们将加速创新培育杂交玉米高产新品种,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利声富文/图
为了南繁育种
在海南田间度过42个春节
阳春三月的三亚,早上10点左右,火辣的太阳已炙烤着大地,再加上地表反射的温度,站在玉米地里,不一会就汗流浃背。在白晃晃的阳光照射下,汗珠顺着李登海的脸颊一点点滴在干涸的土地上,没多久就干了。但李登海依然和其他玉米专家一起在地里做材料标签、观察玉米长势。“这个生长参数很关键,记下。”李登海时不时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
本应尽享天伦,但古稀之年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李登海仍在奋斗路上。3月初,他赶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会议结束后,他又匆匆南下返回三亚。自1972年来海南开展南繁育种来,他在海南田间已度过42个春节。“每年大年三十晚上,李老率领大家,面向北方,高唱着《三百六十五里路》,为家乡和亲人祝福。”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玉米所所长姜卫娟说。
今年春节,李登海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但没有选择休息,而是继续留在三亚工作。事实上,由于长期高强度劳作和不规律作息,李登海全身上下已动过5次手术。
“没办法,几十年来,干的是玉米,看的是玉米,想的是玉米,梦的是玉米,一天也离不开玉米。”李登海说,南繁育种容不到半点耽搁,错过时机只能等下一次。
“尽管李老已72岁了,但依然和年轻人一样每天下地几个小时,带领大家授粉、仔细观察玉米根系、叶片、籽粒长势等。”姜卫娟由衷地说。
40多年执着研究
培育紧凑型玉米杂交种152个
跟随李登海走南闯北培育玉米中,张明最佩服的就是李登海几十年不竭动力研究如何提高玉米产量、品质。
在我国育种领域,素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紧凑型玉米研究的创始者,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
谈及为何对玉米培育这么执着,李登海清楚记得当初的情况。1972年,李登海从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方正老师那儿获得一份《1970年我国农业专家赴美农业考察报告》中看到,美国玉米当时最高产量每亩达到1250公斤,而当时我国玉米产量每亩只有100-150公斤。产量相差如此之大,李登海震惊了。“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李登海立下他的人生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
此后40多年里,周末和节假日被李登海抛到九霄云外,从来不知道8小时工作制为何物。每天天微亮就到地里,月亮上树梢才走上田埂。
李登海说,一想到刺眼的数字,他天天都在和时间赛跑,研究如何提高我国玉米产量。从1977年开始,他每年夏季在山东育种,每年冬季再到海南加代一次,至今已在海南度过42个冬季。
每天不到玉米地里转一圈,心里就觉得慌。哪怕现在已72岁了,李登海依然和年轻人一起,玉米收获时,仍然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在地里看护。
由于长期在地里搞科研,承受高温高湿,长时间站着授粉等,李登海先后经历了几次痔疮手术。“为了玉米,李老太拼了。”姜卫娟说,1991年7月,李老得脑栓塞住院抢救两个多月,当时,他话都不能说。出院时医生嘱咐他一定要静养,可他为了不让研究中断,刚出院就“跑”到海南。今年春节,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但心中永远牵挂着玉米的李登海一刻也没闲下来。
李登海说,刚来海南开始南繁育种时,他观察记录上百万粒种子栽培实验发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很难突破700公斤产量能力极限。于是,他开始转变观念,选育叶片上冲、适于密植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1979年,终于培育出“掖单2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新纪录。这一突破,刷新当时玉米亩产纪录的同时,让他发现紧凑型玉米的高产潜力。截至目前,李登海先后主持育成通过审定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152个。
7次创造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
2次创造世界高产纪录
“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另一个就是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姜卫娟说,李老利用自主创新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先后7次创造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在山东登海种业公司三亚崖州的南繁育种基地时,竖立的6块牌子见证了李登海在三亚从事玉米南繁育种的足迹,也见证了李登海先后刷新纪录的历程。
“1979年,"掖单2号"、"掖单3号"分别达到亩产776.9公斤和774.9公斤,突破了多年来平展型玉米杂交种难以超越的700公斤大关,实现我国玉米高产历史性突然。”李登海指着第一牌子说,经过8年的高产攻关研究,他在我国率先选育紧凑型品种。
纪录10年后再次被李登海改写。
1989年10月,李登海培育的中矮杆、抗倒伏的紧凑大穗型“掖单13号”玉米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公斤,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高产能力的夏玉米。2005年,李登海利用通过种质资源创新育成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夏玉米高产纪录。2013年9月29日,“登海618”创下了亩产1151.65公斤的百亩丰产方全国高产纪录,为夏玉米区玉米高产创建开了路,树立了样板。
“常规选定一个自交系需四五代,再加上组配二三代,就要六七年时间。但通过南繁和温室加代,两三年就可以培育出一个品种。”李登海说,玉米生长期一般为90~120天,每年9月,他们就到三亚播种一季,11月再播一季,来年2月再播种,5月收获后,他就带着海南培育的种子赶回山东,正好赶上夏播。这样一年繁殖4到5代,不停地种和收,从而加快玉米育种。
为实现青年时立下的目标,40多年来,李登海及其团队成员不间断地进行玉米高产攻关,促进了我国杂交玉米高产栽培研究水平的提高,实现了我国杂交玉米育种从平展型品种向紧凑型高产品种选育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开辟了中国玉米高产之路。
如今,古稀之年的李登海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可是闲不住的他又给自己定下新目标,响应国家号召,补齐早熟高产玉米的短板。
“亩产量从7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用了10年,亩产量从10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用了15年,争取再加10年时间,将玉米亩产量提高到2000公斤。届时,相当于一亩可养活5个中国人。”李登海再次立下新的目标,加速培育新品种促增产增效。
新闻推荐
关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YK01-02-01地块的批前公示
三亚崖州湾南繁科技城YK01-02-01-01/02/03/04地块项目位于崖州湾科技城控规YK01-02-01-01/02/03/04四个地块中,根据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