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讲师杨光琴:在学生心田种下“稻”念
本报记者林林
小满时节,三亚师部农场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里,两亩水稻长势喜人,已经进入黄熟期,黄绿相间的稻田在蓝天的映衬下,勾勒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喜人画卷。入口处,缅怀的人群如潮水般涌来,人群的大潮中,杨光琴如一朵小浪花,一次次出现在“追思墙”前,把点滴回忆汇入人民思念的海洋。
“只要路过这里,我都会来看看。”杨光琴说,这是她第三次来到“追思墙”,她想再“见见”袁老,再提醒自己,要牢记袁老遗志,争取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虽然我所学专业不是农学,但在袁老影响下,我选择从事食育讲师这份工作,在不同领域与饥饿作斗争,用专业和爱心传递食育知识,在孩子们心中留下"节约粮食"的种子。”
杨光琴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从小便与家人下地种水稻。“每一位贵州人都对袁老有着很深的感情。我时常听老一辈人讲,在没有杂交水稻之前,我们种的都是传统种子,一亩地只能收300斤左右。那时,家里条件差的亲戚还来过家里借米,但自从种植杂交水稻后,亩产不断攀升,就再也没见过有亲戚上门借米了。”回忆起这一细节,杨光琴几近哽咽。
一生不曾离开田地的袁老,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也在杨光琴心里留在了一颗誓要与饥饿“搏击”到底的种子。“孩子们很爱听袁爷爷的故事,最近几天他们都让我多讲一些。”杨光琴说,因为职业的关系,平时的教学中,她接触关于“食”的知识比较多,对少年儿童的饮食教育很上心,所以她经常教育孩子们一定要心怀感恩,敬畏生命。“食育是教育,食育是技能,食育是生活。但有"食"才有"育"。正因有了袁老的辛勤付出,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杨光琴说。
“今天华侨实验班的孩子们主动给我朗诵了袁老写给妈妈的信《妈妈,稻子熟了》,这让我很是意外,因为我此前从没跟他们提起过这封信。”杨光琴说,可能这就是一种传承,就像袁老曾说的那般,“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我希望更多孩子向袁老学习,记住这位可爱的爷爷。”
新闻推荐
自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启动以来,三亚各区加大组织力度,多渠道宣传和科学引导,让广大群众对疫苗接种应知尽知、应接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