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育种人从此在水稻科研攻关上少了一座灯塔
本报记者胡拥军
“听闻袁老逝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感恩袁老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5月27日,原湖南汉寿南繁制种队技术员彭晋安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情绪十分低落,他告诉记者,作为多次接受袁隆平院士指导过的技术员,袁老于自己而言既是老师,也是朋友。失去了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心里非常悲痛。
彭晋安第一次见到袁老是在1975年的冬季。“那年,我们县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决定组成一个制种队到海南去。当年的11月,我们10来个人组成的制种队坐汽车、火车、轮船,前后颠簸了五六天才赶到目的地——三亚藤桥。”说起46年前的往事,彭晋安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的彭晋安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小伙,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制种队稻田的防虫治病。“初期,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很多都不会,我就四处请教,最后通过老乡介绍认识了袁老。”彭晋安说,袁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个年长的智者,就像大哥一样,和他交流没有任何拘束感,在田间地头他是该挪脚就挪脚、该动手就动手。对于请教的问题,袁老都会很详细地一一解答。
“从那以后,袁老的团队每年都对我们制种队在技术上遇到的难题进行无偿帮助指导。”彭晋安说,经过袁老的指导,汉寿南繁制种队在家乡的知名度大幅提高,逐渐成为全县最重要的优质水稻种子提供者,在汉寿推广水稻良种良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玉烛,也是袁隆平院士培养过的博士研究生。
张玉烛说,年初在海南还与袁老有过团聚,并讨论过科研项目进展情况,也陪同他放松娱乐,“袁老还打趣说要我祝福他"茶寿"(108岁)呢,没想到现在……”
想到袁老离世,张玉烛痛惜不已。他说,袁老胸怀天下,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关心民生,为了让人们吃饱、吃好,他不断追求产量,追求优质。
张玉烛表示,袁老执着认真的研究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袁老逝世,从此在水稻科研攻关上少了一座灯塔。
新闻推荐
海军驻三亚某部军官彭志喜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一名北京患急性白血病女孩生命 救人无悔 大爱相“髓”
躺在病床上的彭志喜收获儿子“比心”点赞。本报讯(记者袁永东通讯员雷彬刘学丰)“捐髓救人,大爱无疆!”5月24日,海口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