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区凤岭村网格员张进港:学有所成 回报桑梓
本报记者林林
“如果不是亲朋好友和政府的帮助,我可能没有机会看见更大的世界。”谈起自己的高考故事,家住崖州区凤岭村的张进港感触良多。作为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张进港2014年考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成为了家族几代人的骄傲。
2017年,张进港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毕业后,放弃了外省优越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热土,担任起村委会扶贫专干一职。至今,4年的时间过去了,他和身边许多人一样,成家、立业、培育下一代。日子看似过得平淡,但他却默默地实现着自己当初许下的诺言。
“感谢他们”
如今,27岁的张进港回忆起自己的高考故事,重复最多的一个词便是感谢。
张进港高中时就读于崖城高级中学。高中生活的“三点一线”,他每日穿梭于教室、食堂、寝室之间。与所有同学一样,张进港课桌上的复习资料越摞越高,时间也越来越紧张。埋头苦学中,有时甚至会错过饭点。“还记得那时候会为了解一道数学题,在班里坐一下午。”张进港回忆道,每当自己忘记吃饭时,同学总会十分贴心地给自己带一个地瓜。“学校的地瓜很甜。”张进港说。
“那时候自己就像上了发条。”张进港表示,白天的课程满满当当,晚上回到寝室后,大家又不约而同拿出小台灯,利用熄灯后的时间,补习自己偏弱的课程。“感谢我的室友,很多时候我学的很晚,难免打扰到他们休息。”
“最想感谢的人是老师和家人。”张进港告诉记者,高考前夕,他曾因顾虑到大学高昂的学费,一度考虑过退学。“但后来是老师们察觉到了我思想上的异常,轮番给我做工作,介绍助学政策,才让我安下心来备考。”张进港说。
后来的故事,并没有期望的顺顺利利,张进港反而出人意料地在高考中发挥失常。虽心有不甘,但贫苦的家庭却不可能支撑他再来一次。懂事的张进港默默地报考了一所学费较低的学校,揣着亲朋好友资助的学费、一纸通知书和助学贷款的单子,张进港开启新的生活。
离别凤岭村那天,张进港不经意间,回头望了望熟悉的山梁,曾经多少次,他站在那山梁上,看着远方变化多端的云,还有那一重一重的远山,遥想着外面的世界。“当我再一次回头遥望的时候,我终于有了畅想未来的勇气,也多了一份回乡建设家乡的决心。”
“回报家乡”
2017年,带着一纸毕业证,带着三大袋沉甸甸的书,张进港告别大学校园,回到凤岭村。
起初,张进港把回乡任职的想法告诉家人,他们都不支持,“考出去了不要再回来了,外面工作机会那么好,薪资也高,别放下"金碗"端"泥碗"。”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张进港说:“当初是家乡给了我走出去的机会。现在,我想尽我之力,回报家乡。”
之后,张进港迅速在工作中大展拳脚,不到两年的时间,不仅为凤岭村建档立卡户与区政府牵线搭桥,带领建档立卡户加入百香果合作社,还多次向市里争取帮扶指标,为建档立卡户争取到一个又一个公益性岗位。
在工作中,张进港凭借年轻人特有的视野和干劲,带动凤岭村的村民,为凤岭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清新活力。
如今,在工作之余,张进港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到村里的广场上、排球场逛一逛。“因为孩子们喜欢聚在这里。”张进港表示,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他便鼓励孩子们学个一技之长;有的孩子体育成绩出色,他便“撺掇”他们走特长生道路……
在张进港的“张罗”下,越来越多孩子勇敢地走出村子,带着学习成果回报乡里。张进港的妹妹,今年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村里工作。
“我们这些村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改变家乡的面貌,就得好好上学,学成本领,这是一条最现实的出路。”张进港表示,曾经镌刻在他记忆中的高考往事,将化为涓涓春水,浇灌进凤岭孩子们的心田。
新闻推荐
三亚崖州湾知识产权特区首单植物新品种权交易签约“丹霞红”梨品种权交易金额2200万元
本报讯(记者符吉茂)5月3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崖州湾知识产权特区迎来首单植物新品种权交易,交易金额2200万元。据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