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同行的日子
■徐海鹰
29年前,我第一次站在海南农垦报社的三层楼前。彼时,仰望天空蔚蓝,朵朵白云悠然飘逸,阳光仿佛点亮了四面的风,透着和煦的温暖。报社小院里栽有几棵香樟、印度紫檀树,小院清幽幽的,那片茉莉花园花蕾怒放,在空气中氤氲着微香。
记得1990年9月的一天上午,太阳刚刚露出笑脸,我像往常一样到场部办公室上班,时任南海农场宣传科长的何文昌(1994年经公招考试调往海南农垦报社)对我说:“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农场党委决定派你去海南农垦报社脱产实习,实习时间一个月。”次日,我便拎着宣传科唯一的一台国产手动海欧牌120相机,背上几件换洗衣服,坐了三个小时的班车,兴奋又好奇地走进了报社,学习新闻采写和摄影技术。
这是1988年11月新编《海南农垦报》创刊后,报社为培养基层新闻报道员举办的垦区第一期通讯员实习班。这次实习班有五名学员,我们戏称该班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每每想起,我心中就充满了自豪和感激,无比怀念与老师们同行的日子。
负责带班的老师是记者部主任陈彰,他给我的印象是睿智、精干、声音洪亮。他开班话十分简短,谈起新闻写作却滔滔不绝,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知识渊博,令我们如醉如痴。我突然间有一个奇妙的想法:我要像他一样,做一个出色的新闻人。
对新闻写作,陈主任非常负责任。他给我们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报纸。报社阅览室有大量的各种报纸,他在报纸上圈出重点篇目,要求我们反复读,先是熟悉新闻五要素,接着要认真揣摩消息、通讯的写作方法及特点。他要求我们,要先看懂稿,然后才是写稿,要懂得取舍,什么内容能写,什么角度不能写,都要审慎衡量,学好基本功。
我记得陈主任在辅导消息写作时,时常强调要把导语写好。他会筛选一些消息稿,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撰写出导语,然后进行点评。有时,他会拿基层通讯员的来稿,让我们修改,还经常提醒我们:“学好本事,回去好好为农场服务。”陈主任与我们亦师亦友,报社安排他出外采访,不管多晚回来,他都要来我们宿舍坐坐看望大家,分享他一天工作的乐趣。那一刻,我们住在报社的临时宿舍里笑声不断。
为了让我们提高写稿水平,实习期间,报社编辑部几乎不关门,阅览室更是全天候为我们开放。我先后认识了报社领导和全部记者编辑,有王松华、孔作湖、黄守望、黄振河、林亚明、潘毅敏、韩勤和校对李帮胜等,就连报社司机利光电也成为我们的好朋友。报社的生活是多彩的,报社经常与各农场单位开展联谊活动,总不忘带上我们,大家彼此之间和谐友爱,就像兄弟手足,令我永生难忘!
那时,在报社实习最难忘的就是环岛采访。有一次,陈主任亲自带着我们跑写新闻,先后来到了金安农场、五指山茶场、立才农场、桂林洋摩托车厂、三亚点火台等地。在他指导下,我们组织采写了一批好稿件。比如在和岭农场,针对胶工外流严重,却没有临时工的现象,我们采写了《采取让利措施稳定胶工队伍》,报社发一版头条,并加编者按《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建农场,针对老年人问题写了《这里充满着温馨》新闻特写;在金安农场,报道了水稻生产大丰收;在广青农场,观察到了自营经济撑起经济半壁江山……每篇稿子都得到报社好评,在全垦区引起较好反响。
我在此次采访中,由于过度劳累引发高烧,又吐又泻,而陈主任一路上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让我最后可以坚持到采访结束。
在摄影方面,摄影部主任韩勤和《特区农垦企业》主任王锡鹏对我来说影响较大。那时候还没有自动相机,也没有自动相片洗印机。摄影全靠手动,要掌握摄影技术,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行的。韩勤从相机的性能使用、摄影的构图、用光、光圈、暗房相片技术冲洗等手把手教我。王锡鹏则教会我在暗袋中装卸胶卷、配药水冲洗出照片,并帮我在农场建起一个专用照片冲洗暗房。
我利用学到的技术,白天深入基层拍摄新闻图片,晚上钻进暗房洗照片,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把稿子投出去。在他们耐心指导下,我的摄影技术和暗房技术不断进步,拍摄并发表了大量相片。得益于此,多年后我顺利加入了海南省摄影家协会。
岁月漫漫,海南农垦报走过了65年,也伴我走过了30年。回首往事,在报社实习的日子依然是如此的亲切和明亮。感恩报社,感恩曾经同行的人们,感恩曾经同行的日子。我坚信,我追逐新闻的脚步不会停下。
新闻推荐
以消费返利发展会员3.3万人 屯昌人杨某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二审获刑4年
本报讯(记者蒙职宇通讯员陈晓萍)屯昌人杨某因参与传销活动,被屯昌县法院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