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生:援朝建家园 回国建农场
尽管60多年已过去,但年轻时随志愿军远赴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往事依旧时常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作为一名志愿军老兵,那是我一生中最自豪与骄傲的事情。”张润生说。
已是耄耋之年的张润生,因为两次中风,只能靠拐杖行走,听力也下降了许多,但他身上仍透露出一种军人的硬朗气质,红润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提及往事,老人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1937年,张润生出生于山东德州一个贫穷的农村。6岁时,父亲被狗咬伤不幸去世,张润生一家便失去了顶梁柱,日子过得很苦,经常有上顿没下顿,饿到头昏眼花。不得已,母亲便带着他外出乞讨为生。好在3年后,张润生的伯父种植的小麦大获丰收,基本上可以养活他们母子俩了。于是,母亲又带着他回到家乡,结束了四处奔波的日子,还上了学。
张润生的家乡离济南不到60公里。1948年9月,济南战役爆发,当时学校安排张润生等7名学生去照顾从战场上送下来的伤员。“有一名伤员被炸掉了鼻子,满脸鲜血,大家都不敢去照顾,我便主动请缨去照顾他。”张润生说。就是在那时,一颗参军报国的种子在年仅11岁的张润生心灵深处悄然种下。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1956年3月,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张润生参军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随后离开了熟悉的家乡,跟着大部队来到朝鲜。“想让国家好,所以去当兵。”张润生说,这是那个时代赋予青年的特殊使命,当时的他,满腔热血,心中满溢的是对家国的爱。
那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停战。志愿军担负两大任务:一是加强战备,搞好军政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维护朝鲜停战成果,保卫两国社会主义建设,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事变;二是增进中朝团结友谊,帮助朝鲜重建家园,比如修建铁路桥梁、开垦农田、盖房子等。
让张润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援助朝鲜修水库。当时,他是志愿军某部队1中队1小队的副班长,他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在平壤西边修建一座水库,帮助那里恢复农业灌溉。“因为海水浸渍,当地许多老百姓都没有水喝。”张润生说。
在旧日的战场上,他们开始了新的攻坚。“偌大的一个山头需要挖平,都是靠人工用草袋子把土一点点背出来的。”张润生回忆说,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志愿军人人动手,个个争先,不到时间早上工,到了时间不收工,脏活累活抢着干,三天就吃了三顿饭。两个多月后,水库顺利完工,朝鲜政府在水库边上立了一块大石碑感谢志愿军。
虽然当时已经停战,但危险仍无处不在。“有一次,部队组织看电影,特务便在附近的山头进行监视,随后接二连三地往天空中发出信号弹,志愿军战士立刻冲进山林进行抓捕……”张润生回忆。
1958年3月1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布撤军公报,决定于1958年年底以前,将志愿军分批全部撤出朝鲜。当年10月,张润生随部队撤出朝鲜。“因为怕有变故,撤回时每个人浑身挂满子弹夹和手榴弹。”张润生回忆说。
1958年12月,张润生被调往河南安阳汤阴县,负责当地民兵训练工作。1960年3月,张润生退伍后,与同样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郭同祥、陈同根、穆新合、李宋启等20多名志愿军战士来到海南农垦工作。张润生被分配到原晨星农场基建队,当时基建队一个班共有18人,他与另外4人负责垦荒伐木工作。至今,他的左小腿处依然留有当时砍伐一棵大树时,不小心被斧头回弹砍出的一道长长的伤疤。
1970年,原晨星农场编制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6师2团,张润生担任2团基建队排长。那一年的10月17日,对张润生来说是一个不忍回忆、极为黑暗的日子。当时,一场罕见的特大台风袭击了海南岛,该团养猪连遭遇了山洪袭击,全连28名成员中,22人被洪水吞噬,仅余6名幸存者。
张润生及其所在的基建队曾参与救人工作。“那一天,我们总共捞出了7具尸体,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是年轻人啊!”提起这件往事时,张润生声音有些哽咽,目光有些涣散。
3年后,张润生带着基建队的28人来到白马岭茶场,担任班长职务,依旧是负责带队垦荒。作为班长,张润生对茶场工人一直都很关心。有一年腊月二十七,一名工人患上盲肠炎,在屯昌县人民医院动了手术,尽管临近春节,张润生还是主动去医院照顾他整整一个星期,因为没地方洗澡,最后浑身都发臭了。
1977年,白马岭茶场与原南方农场合并,张润生又来到原南方农场基建队工作,直至1991年3月退休。工作期间,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2010年9月,张润生将自己参加志愿军时获得的优等射手证书、退伍军人证明书、获奖证书等物品全部捐赠给了海南农垦博物馆。
无论是援朝重建家园,还是回国投身农垦建设,张润生总是以朴素的胸怀、坚定的信念,在漫长岁月里熨帖出一道道平凡而动人的剪影。
(本报海口8月26日讯)
新闻推荐
南国都市报8月14日讯(记者党朝峰)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去年省委第二巡视组对省住建厅进行了巡视。截至6月30日,已全部完成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