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记者,却创造无数头条 他们是通讯员,敢于亮剑善于发声“编外”记者 新闻能手
通讯员写给本报的祝福语。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记者,但名字却经常出现在报纸上,他们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却和记者一样为读者服务,或是曝光犯罪,或是传播政策,或是普及行业知识,或是提供民生信息,他们就是通讯员,新闻背后的贡献者。
在读者心中,《南国都市报》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通讯员心中,《南国都市报》是一份怎样的报纸?他们又与《南国都市报》有着怎样的故事?
南国都市报记者张野陈栋文/图
民生服务站:
传递民生资讯
服务百姓生活
对南国都市报的老读者来说,“行路指南”这个四个字肯定不陌生,这是2001年《南国都市报》开辟的一个交通服务类的板块,当时这一板块的主要策划人就是本报海口公安局交警支队通讯员陈世清。
作为一名19年的“资深”通讯员,陈世清见证了《南国都市报》的成长。“《南国都市报》的出现促进了海南都市类媒体的变革,对交警部门来说也是"久旱逢甘霖"的存在。”为让百姓出行更加便利,陈世清组织策划了《行路指南》这一新闻板块,每天会发布一些交通出行信息以及事故案例。3年后,《行路指南》升级为《南国红绿灯》,这一板块也一直延续至今。
违法曝光台:
曝光违法犯罪
守护百姓安全
打击违法行为,是执法部门的责任;曝光违法行为,也是媒体的义务。通过《南国都市报》的报道,让更多百姓了解到违法行为的查处现场,这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海口市交通港航综合执法支队是一只专门针对道路运输违法行为的执法部门,货运超载、黑车非法载客等时刻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每次执法行动,《南国都市报》记者都会整个执法现场记录下来,曝光违法行为。”海口市交通港航综合执法支队通讯员王南说,通过《南国都市报》,百姓了解到执法人员的日常工作,也为打击违法行为提供线索。
政策传声筒:
大事小事一个不落
大政方针一看就懂
近年来,海南出台不少房地产调控政策,每有政策出台前后,总会有一些谣言满天飞。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很多百姓无法辨别真伪。此时,《南国都市报》就成了老百姓了解政策的权威渠道。
“房地产市场变化是百姓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政策传播上稍有差池,就会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因此"精准"很重要。在这点上,《南国都市报》做得非常好。”南国都市报海南省住建厅通讯员杨洲说。9年的通讯员工作经历让她发现,在政策传播方面,《南国都市报》都能进行剖析,把一条条“书面”的政策加工成通俗易懂的信息。
科普大讲堂:
普及医学常识
危险防患未然
11月5日,本报报道了万宁一青年患上感染性心内膜炎,起因或是因为文身未严格消毒所致。两天后,本报记者通过深入挖掘,曝光了海口文身市场乱象,引起很高的关注度。提供这一线索的正是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通讯员谭莹。
成为通讯员后,谭莹发现,很多百姓对基本的医学常识并不清楚。于是,她依靠《南国都市报》广大读者群,除了日常新闻报道外,谭莹会尽量地进行科普性的延展。“多一个读者看到,就有可能少一个病人。”谭莹告诉记者,《南国都市报》让她的工作有了责任感和成就感。
生动法制课:
19年+普法+新闻
让百姓喜闻乐见
一摞摞剪报册讲述着他们与《南国都市报》的故事,他们伴随着《南国都市报》一起成长。19年的时光,他们的岗位虽几经更迭,但始终活跃在法制新闻的报道中,用生动的案例让晦涩的法条使老百姓喜闻乐见。
在海口中院的档案室,有十几本黄叶华在《南国都市报》刊发通讯员稿件的剪报册。2001年,报社刚创刊,在海口中院的黄叶华便成了报社的通讯员。在黄叶华看来,院里有很多鲜活的案例,而《南国都市报》是一个很好的普法、司法公开的宣传阵地。
黄培岳也有一个属于他的剪报册,这个剪报册是他的岳父做的。只要报纸上一有黄培岳的通讯员稿件,全家都会看。儿子也受他的耳濡目染,从高中开始就爱好写作。“我和《南国都市报》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创刊第一天的报纸上就有我的通讯稿件。”黄培岳回忆起在海口市公安局工作时刚成为报社通讯员的时光,在他看来当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南国都市报》与广大读者见面时,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他就喜欢上了这份报纸。
法制新闻宣传,让黄培岳觉得至关重要。19年的时间里,海口公安在南国都市报上的报道让市民印象深刻:大到重特大案件,比如早年的王录雄、现在的甘波等特大涉黑涉恶大案,重点宣传,相当震撼;小到各种防骗防抢防盗警示,防范提醒生动明了,效果显著。
新闻推荐
犯罪嫌疑人尚某指认现场。(通讯员王雷摄)南国都市报12月24日讯(记者陈康通讯员王雷)近日,一名广东籍男子在海南万宁被人杀害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