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朗村里的诗文人家
■郑立坚
在唐代,万安县(今万宁)有一个地方叫“后朗水口”,亦称“卧龙坡”。万州城和后朗村都在卧龙坡上。后朗村位于卧龙坡北的“龙头”。民间传说有一年万安大旱,庄稼枯萎,百姓饮水困难。一条神龙自南海飞来,口吐玉液,而后化为雨水,灌溉万安大地,拯救了庄稼和百姓。老百姓为了感恩,筑坛祭天,恳求神龙留在万安地。从此,这条神龙便降卧后朗水口。到了宋代,万州西门街上有人制作了一条青色的巨龙,逢年过节,开展舞龙活动,感谢神龙的恩德,祈祷风调雨顺,士民平安,一直传承至今。
后朗村南面是古万州城,东面是广阔的田野,西面为丘陵,北面是东山河,亦称“仙河”。古万州八景之一的“仙河云影”景点就在这里。何为“水口”?是因万安普降特大暴雨,东山河水暴涨,洪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后朗村周边农田,出现汪洋大海的景观,洪水挤压直逼流入港北小海,被古万安人称为“水口”。
史料有载,一千多年前,胡氏人家漂洋渡海来到琼崖万安地,看到后朗水口树林苍绿,水草丰饶,田畴广袤,河汊交错,风光旎旎,便停住脚步。到了明代,杨姓人家也到此地安顿下来。几百年间便聚居了刘、王、梁、唐、黄、韩、陈、梅等10姓人家。
据《万州志》记载:宋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万安军治迁于后朗水口(今万城镇城内)。说明900多年前万安军治就从万安州旧城(今万宁市大茂镇旧州村)迁至后朗水口。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月,万州重建万安书院,推荐举人杨景山等三人负责管理书院建设事务,年底竣工。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万州建设文庙,于当年7月落成。是年,杨景山赴京考中进士(秦大成榜)。其侄杨士鼎也考取举人。州民撰联赞曰:“雁塔叔题名,黄卷钦定膺二甲;龙门侄高跃,红旗教习有三年”,一时传为佳话。
杨景山后来出任江西崇义知县,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受士民爱戴。离任时,士民送行30里。离任返乡后致力于地方教育,在万安书院任教,注重德行,以诗书教导子孙,文人善士多出其门。
现后朗村仍保留着许多清代建造的土木结构20柱民宅,其中有杨景山的书房和故居。杨景山的后人杨明光一家人居住在书房里,十多岁的孙女钰欣读书很好,墙壁上贴满她荣获的奖状。房屋建筑为正堂17瓦椽流水,两侧卧房各为15瓦椽流水,约150平方米,墙壁红砖比普通红砖大而厚,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古色古香。从一排排整齐的古宅看,虽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仍呈现出它的坚固、凝重,文化沉淀深厚。
杨景山后人杨体峰说,祖传有两块刻有楹联的牌匾,上联是“作赋手裁千尺锦”,下联是“看花人拥百城书”,落款是“年里弟沈初”。“文革”期间,几经波折,杨家后人终是把这两块牌匾完好保存了下来。
《道光万州志》记载着清代后朗村杨景山、杨士鼎、杨歧山等杨氏人家留下的许多诗文,如杨景山的散文《东山记》《万安书院记》等万州八景诗。杨氏后人继承前辈勤学美德,读书风尚代代相传,出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学子。清代的杨名山、杨士超、杨士锦等几十人,擅长诗文,都是庠生、廪生之类的人才。可以说,清代万州的诗文一半出自后朗人,是杨氏家族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故有“进士村”“文化村”之称。现代,杨体峰的父亲杨俊是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杨建中、杨明荣、杨体汉等成就突出。目前后朗村有2100多人,其中900多人是国家工作人员及家属。从1950年至今,该村有大专院校毕业生200多人,其中有60多人当教师,被誉为“教师村”。
新闻推荐
民警地毯式搜捕(万宁警方供图)民警地毯式搜捕(万宁警方供图)陈某望投案详见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