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村的茫茫海水
2021年5月14日晴文昌铺前镇→北港村
□树才
2021年5月14日,就一个字——“热”!
北港是一个村子,为什么跟海水扯上关系?
“港”字的偏旁是三点水,港口也!码头的意思。也就是说,北港是一个渔村。海水拥抱着它,滋养着它,是它的命根子。
但谁能料想,北港村的这一大片茫茫海水下面,居然存在着另一些村庄,看不见的村庄,因为它们沉没了——因四百多年前的一场大地震。
据考古资料,共有七十二座村庄,由于大地震引发的地质沉陷和海侵,变成了“海底村庄”。
今天出发时间挺早的:早上七点钟。如果不是手机闹钟唤醒,我绝不会这么早就起床,下楼,走出客栈大门,懵懵地站在大街旁边,看着骑电动车的铺前镇居民穿梭往来。不过,只要有风景看,我就会醒来。正是这份好奇心,把我领向了文学。
车接上周大新老师和我,驶出了铺前镇。拐了几个弯,就来到一座桥上。这座桥可不是一般的桥,而是长达3.9公里的海文大桥。它应该是海南岛目前最长的跨海大桥。
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去看跨海大桥下北港村旁边的“海底村庄”。我们必须得早起。因为只有大潮退落时,才能看见裸露的滩涂,而滩涂之下,便是村庄。
我们换上长筒靴(昨晚就在车后备厢里备好的)。很多年没穿这种长靴了,我这双还是粉红色的,穿着它们走路,双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从一条海堤,我们下到滩涂上。海水已退得远远的,好像不想打扰这几位前来怀念古人的访客。古人何在?苍天和白云都不愿回答。可以说,古人就深埋在这广袤的滩涂之下,也可以说,古人已随潮水环游整个世界去了,还可以说,古人仍然活在岸上北港村村民的血缘里。
我们淌过一条水道。只能小心移动,否则海水就可能溅入长靴。一位村民朋友带着我们。他头上那顶本地帽子,不管他介绍什么,我都好奇地看着它。我们漫游似地走在滩涂上,不知在寻找什么。奇怪的是,我发现脚下面挺坚实的。远远望去,那座大桥横跨在茫茫海水之上,真是壮观!天上大团的云朵,带着一层淡灰色,太阳还没有把炎热倾注下来。四周无人,岸边是大面积的红树林,密密麻麻的,只有风能钻进去。我们路过它们,没有特别注意。我们的注意力在“海底村庄”上。但“村庄”注定是寻不见的,除了这茫茫的滩涂,滩涂上空无一物。
一个长方形的东西聚拢了我们,浑身长满无数细小的活牡蛎和苔鲜,海水刚刚离开,留下了一片湿漉漉。据介绍,这是一座石棺。仔细看,石盖有点错开,盖得并不严实。也许是被撬开过,后来又盖上的。又走了一段,看见了另一座石棺,石盖没了,它空空地张着嘴,嘴里吞满了海水。这些海水,代替古人躺在石棺里。一切都成了往事,而往事有沉默的品格。如果不是踏足此地,如果不是那位戴着好看的遮阳帽的村民朋友一直在介绍,我难以想象这滩涂原先是一些房屋,一些明朝的村庄。
那场大地震,就发生在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据万历《琼州府志》?杂志卷十二记载“(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响声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郡城中压死者几千。地裂水沙涌出,南湖水深三尺,田地陷没者不可胜纪,调塘等都田沉成海计若干顷。二十九日午时,复大震,以后不时震响不止。”
“海底村庄”就是由大地震引起的。经测算,大地震当年震级7.5,极震区最大烈度达10度,波及很广。“海底村庄”是一个遗址群。用考古语言讲,水下、滩涂、陆地是三种埋藏形态。2014年的考古调查发现,海底村庄的滩涂遗物,以明代的为多,也有不少宋、明的墓葬。滩涂上发现的大部分陶瓷器,属于福建、粤东等地烧制的外销瓷,应该是通过海运而来。这再次印证,海南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有着特殊的位置。
这次大地震是海南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如今,四百多年过去,琼北大地震后的“海底村庄”遗址,却成为奇特的水下景观。这在我国地震史上,实属罕见。
在空荡辽阔的滩涂上,我们走了一大圈。我们每个人,不可能不去想象当年可怕的大地震。现在该往回走了。我不知道下一次潮水何时再将这一大片滩涂淹没。随着潮涨潮落,这些“海底村庄”也时隐时现。
从“2014年琼北大地震海底村庄遗址考古调查简报”中,我读到,“创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大遗址公园”,已在人们的考虑之中。等这个遗址公园建成,我一定会重访此地。
新闻推荐
非法收受财物316.2万元 文昌市医疗保障局原局长曾某民涉嫌受贿受审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陈瑜通讯员蔡金霖)5月7日上午,文昌市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曾某民涉嫌犯受贿罪一案。结合政法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