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古诗文难学?完胜法则“三到位”

海南日报 2019-09-17 08:13

■常要中

一提起语文高考中的古诗文默写,许多学生就觉得“压力山大”。如何带领学生应对新高考,学好古诗文,是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直面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学生背诵、默写古诗文的瓶颈问题,必须做到“三到位”。

一要抄写到位

高考考查学生古诗文的方式之一是默写,这是比背诵更高层次的要求,因为能背诵并不意味着能默写。

新学期刚开始,在早读课的最后几分钟,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会带领同学们默写古诗文。学生们已按要求提前背熟默写内容,因此大家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学生默写的情况并不乐观,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书写能力不强,背得多、抄得少,以致于默写时眼高手低、错误不断。

古代学有大成者,读书时多重抄写。宋时司农朱载上拜访苏东坡,见其背《汉书》一字不差,大为叹服,问背诵技巧。苏东坡说,他已手抄全书三遍。朱载上对此十分感慨,回家后对儿子说:“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

谪居海南时,苏东坡曾仅凭记忆,将《唐书》抄写一遍。在别人眼中开卷一览便终身不忘、字无差错的苏东坡,背诵的技巧,竟是常人感觉劳神费时的抄写。

清末学者王闿运坚持每日抄书,以抄助读,六十余载,从无间断。正是靠了这种方法,王闿运用二十二年光阴看完《五代史》,最终成为学识丰厚、令人仰望的大儒。他的弟子杨钧曾说:“先生自谓写字之多,古今第一。”

由此可见,抄写是保证背诵、默写无误的密钥。

二要理解到位

近几年的高考默写题,多以情景类题目出现,很少有根据上下文语义的简单填空,若不通文意,即使倒背如流,依然穷于应付。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学生背起古诗文来,行云流水一马平川,但是看到默写题时却无从下笔。

理解文章的最高境界,除做好对译工作外,更要学会联系总结。梁启超在大学授课时,总能由一件事引出与其相关的史实,并能将史书原文一字不落背出来。梁启超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功力,与他对古典文学精到理解、善联系、好总结密不可分。

语文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养成注重理解、善于联系、勤于总结的良好习惯。如学习《陈情表》一文时,可从“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等句子中,找出古代荐举官职或优秀人才时的动词:察、举、拜、除。此外,还应将其他与之相关联的荐举或贬黜的实词,一并总结出来:辟、起、任、行、迁、加、进、黜、坐、夺等。

提到丁忧(遭逢父母的丧事)时,能想到与其相关的丁艰,夺情、夺服(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等,并找出课本内外相对应的例句以加深记忆。

这样的总结方式,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并成为他们背诵、默写古诗文的重要抓手。

三要运用到位

考查背诵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希望他们能灵活运用古诗文。会背而不懂运用,知识便如死水一潭。古今中外,不少大家都是将大量的背诵内容作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或大气磅礴,或清新隽永。

巴金的作品让人深切感受到:世间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究其原因,可用巴金的一句话作解:“这得益于我小时候背的两百多篇古文。”背得多了,日常交流或写作时,就想拿出来用用,而一旦运用得当,古诗文默写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

(作者系五指山市五指山中学语文组教师)

新闻推荐

雪茄烟叶成农民增收“黄金叶”专家寄望五指山做强雪茄产业链

五指山市番阳镇雪茄烟种植基地。本报记者王凯摄■本报记者李梦瑶驱车来到五指山市番阳镇番阳村,田垄间一片片翠绿的雪...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