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石古建筑 凝聚万年风华
■周宏伟
火山,在中国并非人人容易得见,而在琼北地区,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石却四处皆有。在海口周边的乡村,用火山石建造的房屋、围墙、水沟、小桥乃至重要的水利工程都并不罕见。
火山石桥:牛(犘)桥
犘,音má,牛字上面一个麻,即犘,传说中古代生长在中国四川的一种大牛,重千斤。因为这个字生僻,一般人习惯说牛桥,但是严格来说这是扩大了词义。据海南哲断、古水先生考证,之所以用犘字,是因为海南话里黄牛称为犘。当初在桥上过的是黄牛,而不是水牛,水牛见水可涉河,没有桥不是什么问题,但是黄牛不行。为了能让黄牛能过河干活,只能修桥,这桥便是特意让黄牛过河的犘桥。
在海口市那央村,这样的犘桥一共有四五座,全部用火山石建造。海南王氏渡海始祖王居正之墓的守墓人——谭谢村时年83岁的王文艺老人曾经回忆,此桥早在其曾祖时代就已经存在了,据此估计桥至少建于清代。其中较大的一座现在能看到有明显的三拱(三孔,实际应该是五孔),中间一拱最高,跨度最大,一米多。
在河水上游一侧,桥体边还有几个同样用火山石堆砌的石礅,应该是为了保护桥身而建,目的是在水流量大时减小急流对桥身的冲击。礅与礅中间的间隙也一米多。我们在桥上漫步,不免生思古之悠情,不禁想说,这些大石头是怎么运输过来的呢?最可能方式应该是走水路吧。
犘桥所在地为羊山湿地,原本生态良好,保持了原始的状态,然而现在桥的两侧随处可见生长和飘移的水葫芦。古水先生2004年探访犘桥时,那时附近的水葫芦还很少,河面能看到白色小花——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水菜花。
也许是因为人工种植过度,或因为水体污染,目前这种原本引进用于猪饲料的水葫芦处于疯狂繁殖态势,泛滥成灾,威胁到其他物种的生存。而与此相反,另一种属于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目前在我国只有海南有少量分布,即号称“水质监测员”的水菜花,在一些保护性的池塘里能见到其娇美的身影。如果不加以控制,用不了多久不仅水菜花看不见了,恐怕连犘桥也要被水葫芦吞噬了。
火山石传统民居:
石门石屋
湖南常德有个地名叫石门,不知道是怎么得名的,也不知道是否有真的石门。而在海口龙泉镇一带乡村见到的石门是真的用火山石构造的石门,当地人称为“门栅”(海南话音“门杂”),一般建筑在村口,保存下来的那些多为清代所建。这应该是当地的一种建筑风格,即使火山口地质公园这样的地方也仍然保留了这种建筑特点。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石门的门洞较小,不足两米宽,小汽车无法通过。因此为了交通方便,村里人只得在石门的边上另外修筑新的道路,而旧的石门依旧保留,而且门旁一般都有土地庙,同样也是用火山石建造。
在村子里,蔚为壮观的是成片的火山石传统民居,这在海口城市周边的乡村比较常见,其建筑风格简单朴素,一户一院,以火山石外墙、火山石外廊柱、抬梁木结构屋架、双层青瓦、壁雕构成,是海南岛具有典型意义的特色民居之一,是海南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建筑展示了海南人民独特的逻辑和智慧,值得保护。只是随着社会发展,许多的火山石民居已经颓败,或被拆掉,代之以现代的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房子。这不由令人感到十分惋惜。
我们在村里游走时,每见到一处石门、石屋,都感到十分兴奋,免不了要驻足考察一下并拍摄照片。村里的小伙子有着古道热肠,他热心地自己开车为我们带路、讲解,即使有所等待也并无不悦。想想去年去五指山时也曾听说过那里也有这类带路故事,不由得钦佩海南各地乡村仍然保留了这种古朴的民风。
火山石塔:救命塔
在那央村,有一座于2009年6月被海南省列为省级文物单位的古塔——起云塔。此塔建于清乾隆巳卯年(1759年),为当时来自该村的琼台书院掌教周继材和进士梁师授等人主持建造,用火石山砌成,属密檐式风格。老村口的石制“门栅”上的文字表明,此地在光绪年间就名为珠良村,因此该塔又名珠良塔,它还有一个名称是启元风水塔。
起云塔身高13米,分为5层,内部几乎空无一物,只支有少量的木条,估计是原来每层隔板的残留。塔身每层都有小口和两道对称的拱门,供瞭望用。底层拱门约一人高,仅能容一人弯腰进出。塔身外部每层都镶嵌有石刻雕像,造型有蝙蝠、寿桃、鹿头、莲花等,寓意为“福、禄、寿”。虽被植物覆盖,但当年的色彩依稀可见,相当精美。
起云塔是当地的地理坐标,原本是瞭望塔,主要用于防御海盗,是当地村民的“救命塔”。据史料介绍,明时起,此地就有百姓居住,时有海盗出没。海盗从海上直接沿南渡江逆流而上,伺机上岸抢劫。而在塔上瞭望,附近南渡江沿岸的动静可以一览无遗。一旦发现海盗船只,村民就鸣金示警。海盗见此情形,不敢上岸抢劫。
由于长年被树藤缠绕,其真容几乎完全被植物遮盖。远远看去,塔的外观像一棵松树,因此又被人形象地称为“树塔”。塔的附近有一幢小房子,原来似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已经颓废。
火山石堤:
海南“都江堰”
在龙塘镇雅咏村习称新沟、旧沟的两个地方,保留了两处著名的水利工程,世人称之为海南的都江堰。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堰的墙体也是用火山石建筑的。而且经过几百上千年的雨淋日晒水泡,石墙仍然结实,保存完好。
新、旧沟的水利工程为唐代被贬谪为“崖州司马”的韦执谊及其后人所建。新、旧沟原名山严塘陂、亭塘陂,是两处水塘。韦执谊是唐顺宗、宪宗时的名臣,曾官至左丞相,后被贬为崖州司马。韦执谊贬琼后造福于民,他教农民养羊,发展畜牧业,同时兴办学校,传授中原文化,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主持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他筹钱雇工,开凿火山岩石,修筑堤岸,引塘水灌溉农田,解决百姓缺衣少食的问题,这道堤就是山严塘陂。
但遗憾的是这项工程尚未完成,他就病逝了,直到宋代他的后人才最终修完。明朝时,其后人又仿效先祖做法,在岩塘一里远的亭塘一带建成了亭塘陂。如今,已称为新沟、旧沟的这两项水利工程仍在发挥作用,泽被后世。而经过改造的新、旧沟灌溉的万亩稻田每到收获季节,金浪滚滚,成为当地一道迷人的风景,引来游客观光。坐在灰黑色的堰堤上,抚摸着那布满密密麻麻小孔的火山石砖,看着堤内稻浪此起彼伏,更加理解到古之先贤的伟大和海南文化的底蕴了。
万年前,属于雷琼火山群的琼北火山炽热的岩浆使羊山地区化为灰烬,千百年来,冷却后形成的火山石在当地老百姓的手中变成了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材料,个中颇具戏剧意味。火山石古建筑,这万年一瞬凝聚的风华,流淌着自然、文化的原生态,飘逸着千年的传说,传承着历史的印记,是海南独特的文化之根。
新闻推荐
本报五指山4月12日电(记者谢凯)4月12日,五指山市牙胡梯田旅游区多方合作开发签约仪式在五指山市毛阳镇牙胡村举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