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50后马海南:寻访老战士,重拾烽火记忆

海南日报 2019-07-22 06:56

1956年冬,马海南与父亲马正新在海口留影。马海南(左)在广东徐闻聆听老船工讲述解放海南岛战役历史。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文\海南日报记者王玉洁

口述人

马海南,1954年出生于海南文昌,出生后曾回祖籍地河北生活,1962年回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通什镇生活。1980年离开海南后辗转多地,最后在广东省惠州市审计局退休。现任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会长,致力于寻访当年参加海南渡海作战的老战士、老船工,梳理解放海南岛战役史料。

一生挥之不去的红色烙印

名字是一个人的重要标志,很多时候它诉说了一个人的来时路。我叫马海南,出生在海南,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特别,由来却并不复杂。

我的父亲马正新曾任四野43军128师警卫营2连1排排长,在渡海作战时负责保卫机要人员和电台。海南解放后,我父亲所在部队驻扎在文昌。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支部队何时会撤离海南。但是,他们都知道部队一旦撤离,自己与海南的联系就会慢慢减少。

当时,我父亲很多战友的孩子相继在文昌出生。我和他们一样,也出生在文昌。这些父辈们给孩子取名时都有“海”字,以此纪念解放海南岛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于是,我们这些解放海南岛的老同志的后代,名字里基本都有“海”字。有人叫“海波”,有人叫“海生”,有人叫“海鸥”。但是,像我这样叫“海南”的人并不多。

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海南”这个名字不仅凝聚了父母对我的深情厚意,更深藏了父亲对海南深厚的感情,是我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红色烙印。这辈子,我跟海南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4岁那年跟着爷爷奶奶回到河北老家,后来又到广州。我们原以为从此就要在广州安家了。1961年,听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需要大批人才参与建设,父亲便执意要回到海南。

1962年春节前,我们一家八口人踏上了重回海南之路,那年我8岁。从海口秀英港码头上岸后,我们搭乘小火车到达市内,随后乘坐解放牌汽车直奔通什镇。

当时的通什镇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也是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我在通什镇读书、工作,度过了最难忘的青少年时光。

通什镇气候很好、风景很美,儿时的我们在那里经常与野生小动物为伴。我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附属小学读书时,学校常常组织我们参加野外活动,我们带上自家捏的饭团、小鱼干去爬山,一路高歌一路欢笑。

当时的通什聚集了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我们很多中小学老师都毕业于师范院校,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我们终生受益。在通什,孩子们普通话讲得好,在那个年代的海南是很少见的。

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后,我先后在学校、电影公司工作。在电影公司、机械厂工作期间,我常常到海口、上海、宁波、南京和广州出差。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向祖国的大江南北。我父亲在这一年去世了,当时在河北老家的爷爷奶奶已经80多岁,我们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他们。两年后,我离开海南回到河北,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代父尽孝。

挖掘解放海南岛战役历史

离开海南后的20多年里,我的工作和生活圈子与海南没有太多交集,我以为自己会与海南渐行渐远。但是,生活时常充满了意外和巧合。2007年,我的母校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中学成立50周年,我受邀回海南参加校庆。

回到海南后,我发现一些解放海南岛战役纪念碑上记载的信息错漏频出,比如风门岭激战明明发生在1950年4月,但纪念碑上却写成了5月21日。我由此便萌生了重新梳理这段历史的念头。

之所以会关注这些问题,是因为在通什读书时,我便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每当父亲的战友到家里做客,大人们便会打发我去买酒,每次我都跑得飞快,生怕回来晚了就错过他们讲战争故事的每个细节。

就这样,我反复听到父辈们讲述当年解放海南岛战役的故事。耳濡目染之下,我对那段历史格外熟悉。可以说,很多人是从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才开始关注海南,我却是因为解放海南岛这段历史才分外关注海南的。

2007年,53岁的我,开始寻访解放海南岛战役的亲历者,全面梳理解放海南岛战役这段历史,一直坚持到现在。东北、北京、河北、长沙、广西……我已经数不清自己去过多少地方了。只要打听到哪里有老战士,我就尽快收拾行囊往那里去。只要健在的、可以接受探访的老兵、老船工,我都要前去拜访。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2013年,我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合作,编印了两册110万字的《解放海南战役资料选编》,为海南解放65周年献礼。当时,仍有很多资料没有编印成册,我们决定暂缓整理史料的脚步,先做口述历史,因为有些老兵“等不了了”。

由于上述工作,我获得了“感动海南”2016十大年度人物的荣誉称号。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欧阳夏丹问我:“这项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觉得,直到今天,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时间。做口述历史时,我们要跟时间赛跑、跟生命赛跑。因为很多老同志已经90多岁了,他们“等不了了”,我们一刻也不敢松懈。

今年,在海南省社科联(社科院)的支持下,我们开始研究《粤桂琼海南战役的军事历史地标》这一课题,希望能给后人留下客观、准确、详实的海南战役史料。

我现在年纪大了,还患有白内障,眼睛花得很厉害。有时候电脑看久了,就要借助放大镜来查看资料。越是这样,我越不敢懈怠,我希望自己能全身心投入到海南史料的研究和整理中。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问我:“为何要坚持做这件事?”我的答案始终没有变:我的父辈曾为海南解放浴血奋战。我是海南人,在海南出生、在海南成长,我想挖掘海南历史,为海南的未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的祖籍虽然不在海南,但名字就是我的故里,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宿命。从我呱呱坠地、拥有“海南”这个名字那一刻起,就注定与海南相伴相依。

新闻推荐

五指山交警“周末夜查”酒驾违法行为 减少预防酒驾造成交通事故

五指山交警夜查酒驾违法行为整治行动本报讯(记者杨春梅通讯员王世勋)7月5日晚,五指山公安交警大队结合城区交通实际,在越丰路...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