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考古再添新证,破解“曾随之谜”曾侯墓再现曾国风貌
1978年,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不但使得湖北随州这座古城赢得世界的关注,同时也为人们进一步了解战国历史提供了鲜活的证据。2010年随州叶家山墓地和2013年文峰塔墓地的先后开掘,再次震惊考古界,使得“曾随之谜”最终浮出水面。2018年随州开始发掘枣树林墓地,今年8月,国家文物局公布“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的新进展,其中就有随州枣树林墓地的四座春秋中期的曾侯墓。考古成果的发布,使得古曾国再度成为网红。
编钟一曲天下惊
随州作为古城,最早为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随国。随国是周王朝在江汉地域控制铜资源运输的重要据点和遏制楚国扩张的重要诸侯国,有“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说法。由于地域相邻,随国和南方大国楚国的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一部随国史,就是一部随楚关系史。
周代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将土地和百姓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由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但是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弱,诸侯纷争连绵不绝,先后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现象。尽管楚国和随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但由于随国曾经帮助楚成王即位、接纳楚昭王从而存续楚国,因此在战国史上随国地位独特。
1978年,随州南郊擂鼓墩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战国编钟,让人们对随州历史有了新的认识。根据铭文记载,这套编钟由楚惠王赠送给一名叫做乙的曾国诸侯王,因此被称为曾侯乙编钟。楚王赠送曾国如此厚重的礼物,显示了两国的关系非同一般,是对战国局势的有力证明。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和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等多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虽然曾侯乙编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却能够演奏各种古今中外经典名曲,充分证明了它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真可谓是“编钟一曲天下惊”!曾侯乙编钟现收藏于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让人们见识了古代中国先进音乐文化的同时,对战国历史也有了新的认识。在先秦诸多文献中,记载了不少随国的基本情况,但是曾侯乙编钟的出土,突然让一个“曾国”出现在大众面前。史书记载的随国,为何出土如此珍贵的曾国文物?曾国和随国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给历史研究者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
破解“曾随之谜”
历史的未解之谜往往依赖于考古的发掘。在随后的多次考古发掘之后,“曾随之谜”逐渐被人们破解。
2010年12月,位于随州经济开发区叶家山的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批青铜器,随后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专项抢救性发掘,其出土的众多文物最终证明,这是一座比曾侯乙墓时间早500年左右的西周早期曾侯谏墓地。曾国历史被前推至西周早期。在这座古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上,有400多个铭文,多次出现“曾侯”“曾侯谏”的字样。随州故地再现珍贵的曾国文物!这次考古成果,入列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3年,考古机构对随州城东文峰塔东周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开掘。在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上,清晰地显示“曾”“曾子”“曾大司马”等字样,其中一座大型墓葬出土文物还显示其主人是曾侯丙。又是曾国,又是曾侯!这次考古成果再次入列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随着众多与“曾国”相关文物的不断出土,古曾国的脉络与轮廓逐渐清晰。
其实,除了在随国故地不断出土曾国文物外,在湖北的枣阳、襄阳、京山、谷城以及河南的新野等地也先后出土了不少刻有铭文的曾国铜器。这些出土文物不但证明了曾国历史悠久,而且地域广阔。
在叶家山曾侯犺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铭文为“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再加上曾侯乙编钟铭文佐证,曾侯先祖“南公”为周灭商功臣南宫适(南宫适系西周开国大将,在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有出色表现),这正和史料中记载的随国信息一致。因此,曾国系周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即史书中所记载的随国,曾、随实为一国两名。曾随合一的结论成功地破解了“曾随之谜”,即在西周初年(2400年前),以今天的随州市曾都区为中心的汉东地带的“随”国即“曾”国,随为曾国都城所在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国两名的现象并不少见。
根据目前出土青铜器的铭文显示,西周初年的曾国面积并不大,疆域仅仅局限于今天随州的漂水流域,与鄂国比邻而居。鄂国最开始为夏商时的诸侯国,封地原本在今山西乡宁县一带。西周初年,鄂国故地被晋所并,其遗族南迁,立国于今天随县安居镇一带。后来,鄂国联合南夷、东夷等诸侯国叛乱,最终为周王朝所灭。史书记载,周王伐鄂“不遗寿幼”,非常惨烈。曾国坐收战争之利,迅速“接管”鄂国地盘,逐渐成为汉东第一大国,即史书记载的“汉东之国随为大”。
随着周王室的不断衰弱,南方的楚国迅速崛起,陆续吞并不少姬姓诸侯国。尽管曾国多次有恩于楚国,但是由于实力有限,依然不免灭国的结局。根据史料推断,曾(随)国约在公元前320年被灭。但是仅仅过了97年,楚国于公元前223年为秦国所灭。古代曾(随)国在历史上存在了700多年。
挖出来的诸侯国
古代曾国在史料中记载实在是少之又少,但是多年来的考古成果却让人们对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真可谓是“挖出来的诸侯国”。
这次国家文物局公布“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的新进展,随州枣树林墓地的四座春秋中期的曾侯墓,发掘了包括两组曾国国君及夫人合葬墓在内的高等级墓葬共54座,出土青铜器、漆木器等随葬品千余件,集中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礼乐制度以及阶层组织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座极具价值的墓葬分别是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墓和曾公求及其夫人渔墓。这两组合葬墓是曾国考古乃至两周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填补了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曾侯宝为春秋中期曾国国君,其夫人芈加墓中出土的铜缶上刻有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意思是楚王将女儿芈加嫁给随国,而芈加又是曾侯宝夫人,再次证明了“曾随一家”。还值得一说的是,芈加墓中铭文还以芈加的口吻说,夫君曾侯宝早逝,自己作为曾侯夫人不得不挑起国家重担,负责治理国家,保卫疆土。可见,芈加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这不由让我们想起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芈月形象。
曾侯宝和曾公求墓葬的开掘,使得曾国历史上目前能够确认的曾侯共有曾侯谏、曾侯犺、曾侯羊白、曾侯仲子游父、曾穆侯、曾公求、曾侯宝、曾侯得、曾侯昃、曾侯与、曾侯钺、曾侯乙、曾侯丙等13位,他们之中最早的为曾侯谏,生活在西周早期,最晚的则为曾侯丙,生活在战国中期,且分别见之于随州、枣阳等地。尽管在700多年的曾国历史中,13位曾侯只是其中的小部分,但还是让我们大致可以厘清曾国的地域范围和发展历程。当然,关于古曾国更加详细的资料,还有待于新的考古资料的发掘。历史文化名城随州,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新闻推荐
《可爱的中国》剧照。新华社记者赖星袁慧晶“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