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孩子最好的校外课堂 观《银河补习班》有感
乍一听《银河补习班》的电影名,你肯定以为讲述的是中、高考冲刺的故事。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此补习班非彼补习班。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位父亲对自卑、厌学的儿子始终不放弃,给他单独开“小灶”补课,为其创造了一个与大自然亲近的校外课堂,悉心将孩子培养成才的故事。
《银河补习班》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航天员马飞的回忆为线索,通过回忆与现实不断交错呈现,尽展了马飞30年来的成长历程。影片将马飞的快乐童年作为开场,还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城市和中国家庭独有的氛围。
马皓文会用旧足球绘制地球仪,他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火炬手,也是顶尖的桥梁工程师……年幼的马飞有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爸爸。然而,这一切都被一场意外所打破。马皓文因替单位背黑锅而锒铛入狱,其妻子改嫁,马飞从此一蹶不振。
影片中有一段马飞和妈妈去监狱探视马皓文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当镜头给到马飞的时候,这个年仅6岁的孩子脸上写满了不解和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爸爸不能回家陪他,也不知道爸爸究竟做错了什么。当妈妈带着他离开时,孩子对爸爸恋恋不舍的眼神透过荧屏,直抵观众的内心。这样的叙事没有刻意规避矛盾,而是通过抓住矛盾不断放大,去直面生活中的冲突和无奈,让影片显得更加有张力。
父亲入狱后,马飞变得自卑又敏感,被外界贴上了“缺根弦”“煤球永远变不成钻石”等标签,使他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浑浑噩噩地度日,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问题少年”。
影片演到这里冲突进一步加剧。教导主任将马飞作为负面典型在全校通报、校方作出了开除马飞的决定、马皓文出狱却不被马飞所接受……此刻,马飞所经历的种种,或许是一个13岁孩子心理承受的极限。看到这里,观众的心里不禁会打一个问号,这样的孩子还有救吗?
尽管在学校看来马飞没有任何可塑之处,但马皓文从未放弃,自从他“回归”后,就一直鼓励孩子找到心中的梦想并为之努力。“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靶子也找不到的话,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大学只是路径,不是人生目的。”马皓文在帮助马飞找回自信心的同时,也为儿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看到,在这个专门为儿子量身定制的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重言传,但更重身教。而整个补习的过程,亦是全宇宙独一无二,每一步都饱含父亲的才智与深情。他敏感地发现马飞对航天有着浓厚的兴趣,排除万难带着儿子去南海看航展,通过让儿子亲近大自然去体会古诗的韵味,在遭遇洪灾时鼓励儿子独立思考自救。
一部笑中带泪的电影,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整部影片不仅记录了这对父子相依相伴的成长史,还与国家历史长河中的大事件互相交融,让观众有更深的代入感,其反映的一系列家庭和教育问题更加耐人寻味。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或许,这些问题都可以在《银河补习班》里找到答案。
影片中,马皓文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爸爸是第一次当爸爸。”对于马飞而言,他又何尝不是第一次当孩子?在漫漫人生长河中,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重来。作为一位父亲,马皓文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伙伴、校外课堂的导师、能满足孩子愿望的爸爸。他把生活中的苦自己咽下,将用心血和汗水积攒下来的甜送给孩子,诠释了最深沉的父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对于父母而言,陪伴则是孩子最好的校外课堂。与母亲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就放任自流不同,马皓文的循循善诱让马飞走上了人生的正轨。他不会刻意要求孩子该怎么学习、如何上进,而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润物细无声一般地影响着孩子。这让马飞相信,他并不比别人差,他能做到别人做到的,甚至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从这一点出发,再延伸到家长们最为关心的教育话题。很多人所理解传统意义上教育的成功,是孩子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考取了知名学校、找到了高薪工作,可这些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标准。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全?他是否活得开心、快乐?他的梦想是什么?他的抗挫折能力是强还是弱?他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个世界的?身为与孩子关系最亲近的父母,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用高质量的陪伴,给孩子开辟一个最好的校外课堂,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航向,让他们的梦想在心中播种、发芽、开花,直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新闻推荐
《昆虫总动员》剧照。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昆虫记》。《夏洛特的网》剧照。《玛雅蜜蜂历险记》。《昆虫总动员》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