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八佰》:留给平庸者的一丝喘息
□鞠梦笛
近日,《八佰》的上映引发了网友的“撕逼大战”,大家对于电影“是否正视历史”这个问题的关注渐渐超过了电影本身,甚至演化成一种站队。但作为只把其当作商业片观看的观众,面对“电影是历史的再创造还是历史的辩白书”这样的观点之争,我感到恐慌。因为我既没有看到恶评中说的“洗白”、“屁股歪”的倾向,也没有像诸多好评里说得那样“沉浸在悲壮氛围中久久没有回神”。说到底,《八佰》是一部还不错的国产战争片,它是进步的,咱们就别太苛刻了。
战争类型的电影,的确是不能抛开历史和政治来谈的。但二者都只是评判电影的一个维度,不能用其作为法律去制裁整个电影。纵观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其中三观超正,看完令人热血沸腾的电影数不胜数,但令人有一定反思的却少之又少。大部分对英雄的歌颂和赞美远远超过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性深处的剖析,这些本该由战争片来探讨的深刻问题,慢慢在一个类似“抗日神剧”的怪圈里,得不到应有的答案。
近年来,中国的大量国产院线电影,都少不了“情感绑架”的套路,如《战狼2》口号式的台词加上煽情的剧情和配乐,给人一种恨不得在影院站起来给主人公疯狂鼓掌的冲动。当然这种“绑架”并不是完全不好,观众情绪被艺术作品打动,说明作品气氛渲染到位,令人容易产生共鸣。但单方面的成功掩盖不了作品本身的种种问题,过于扁平化的人物形象也实在容易使人偏激。我们不能仅凭一腔热血沦为情绪的奴隶,用“是否打动自己”来作为评判电影的唯一标准。
《八佰》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刻意引导观众去思考更深层次问题的中国战争电影,它虽然也有些用力过猛的渲染气氛,但人物的设定和塑造上却是十分真实独特:姜武饰演的东北兵,在大家都忙着击毙敌人的时候,他正忙着藏好自己,而正是这样一个大家眼里的“怂包”,最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人民献出了他一直被人遗忘的忠诚;张译饰演的老算盘,怯懦之中又露出顽强的求生欲望,这个角色贪生怕死,看似是丑角的他却包含着管虎导演对战争时期平庸者姿态的人们的全部温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豪饰演的农村兵,面对日本战俘时,不敢开枪,更能凸显其怯懦与善良。而已经是逃兵身份的他,却因为自己军人的责任感仍高喊“日军偷袭”。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欧豪饰演的农村兵角色的转变蕴含了导演大量的心血,他代表了战场上千千万万个士兵的心路历程,虽然过程坎坷,但他最后交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是中华男儿血性的写照。
更为有趣的是,这三个人都属于一个共同阵营——杂牌军,说白了就是军队中的“边角料”。而三人的对比关系也十分明显,有人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军人,有人从保命要紧变成了守护尊严,而有人则趁着黑暗笼罩,落荒而逃。
“折射人性的万花筒”这个形容,我认为十分贴切。没有黑暗也就没有光明,老算盘的结局是本片最令我动容的地方,本片“默许”了老算盘逃跑的行为,用一种“存在即合理”的态度给了他一个活下去的结局。他看着昔日战友在与敌人奋勇厮杀时,眼神中流露出的满是钦佩和祝福,甚至有一点对战争意义的虚无和迷惘。当我们以为的逃兵一定会接受苍天正义的审判时,却没有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伪装成上帝的刽子手。正是这种自我审视让我意识到导演的良苦用心,对于道德灰色地带的仁慈也是战争片对于观众的“松绑”,让我们热血之后还能冷静地看待问题,感受活生生、真实的人性。
战争的母题,一直都不仅仅是英雄和胜利,更是人性的美丑和人类的劣根性。当电影不再绑架观众,观众何苦为难电影?
新闻推荐
本报讯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日前圆满落幕。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与会的行业专家、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