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趣忆
我参与拍电影是30多年前的事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广州市新港中路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读书,学院斜对面200多米处就是珠江电影制片厂。这个制片厂拍摄的影片有《南海潮》《大浪淘沙》《海外赤子》《七十二家房客》等,独树一帜,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天,我和同学吃过晚饭后,散步来到珠江电影制片厂门口,门卫知道我们是附近师范学校的学生,便热情地打招呼。珠江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创建,大门两旁的墙上张贴着数张电影海报。初次走进制片厂,我发觉它的规模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除办公楼是三层外,其它都是平房,但厂区环境优雅,绿树成荫,错落有致,曲径通幽。
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当珠江电影制片厂有新片放映,我们都会到电影院一睹为快。学生会还经常邀请电影演员来学院作报告、畅谈影片人物形象创作体会、传授朗诵知识等等。扮演“日本鬼子”的专业户方化曾来学校讲过《平原游击队》中饰演反派人物松井的故事,史进来讲过塑造《海外赤子》中老华侨黄德深人物形象的过程,还有上海制片厂著名演员严顺开,他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开会,学校趁此机会将他请来,为我们讲述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出演鲁迅作品《阿Q正传》,以及获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的趣事,让我印象深刻。
1983年10月的一天,班主任突然告诉我们,珠江电影制片厂要邀请学生当群众演员去拍电影,,听到这个消息时,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临去拍电影的那天晚上,班里的文体委员领来拍电影的服装——都是上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学生装。男的是白色立领长袖上衣,白色长裤;女的是浅蓝色短袖,黑裙子。究竟我们要演什么角色,谁也不知道,同学们兴奋地拿着演出服试了又试。
第二天我们早早起床,先穿上电影厂发的演出服,再套上自己的御寒服,个个都显得臃肿可笑。8点多钟,电影厂就派大巴车将同学们送到拍摄地点——广州市文明路鲁迅纪念馆,也就是钟楼。这里原是中山大学学校本部办公楼,我们的拍摄地点在礼堂里。
走进礼堂一看,电影厂参与拍摄电影的人员早已到来,各类人员都忙着做开拍前的准备:演员们有的自己化妆,有的由化妆师化妆,个个都认真细致。演员化妆完后,由化妆师用反光锡板对着灯光看浓淡效果,如不妥,再补妆;摄影师则在铺设轨道,将摄影机安装在支架上,在轨道上来回推拉,调试摄影机的高低、滑动的灵敏度;灯光师在不同的位置布设灯具;场记人员在安放布景、摆布道具……整个拍摄现场有条不紊,同学们也马上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
我们参与拍摄的电影名叫《蛤蟆博士》。影片讲述了20世纪初,金昱曦博士远涉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艰难地独自办起了生物研究所。解放后,上海市市长找到了他,请他主持上海生物研究所的工作。经过40年的不懈钻研,一个新的生命——人工单性生殖的蛤蟆终于诞生了……那天我们参与拍摄的场景是金博士从法国留学归来,在中山大学执教,与反动文人辩论。
随着导演“准备,开始”一声令下,影片的镜头就开拍了。场记员手里拿着写有片名、场次、镜次等字样的场记板。摄影师将敲击声和场记镜头同时拍摄下来,作为影片后期编辑人员确定准确的声像定位,以便剪辑。
到我们出场了,根据导演的要求,同学们作为群众演员在金博士发言的中间和结尾,不时站起来,情绪激昂地鼓掌或挥舞手臂大喊口号。
正式拍摄从上午11点多开始,反复NG(重新拍摄)了多次。虽然我们参与拍摄的场面只有几个镜头,但拍摄的过程足足用了2个多小时。
第一次参与拍电影,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那些专业演员。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都是经过长期的舞台磨炼,才能在镜头前表演自如。像金昱曦博士的扮演者金万千,作为演员,他在镜头前显得自信和老练,往往导演一说要求,他马上就能理解并表演到位。据说金万千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拜访了很多大学老师,作了很多笔记,记录对角色的理解,这让我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
半年以后,《蛤蟆博士》终于杀青,在正式公映的前一天晚上,这部影片在我们学院提前放映。学院的操场上挤满了全校师生,大家都想看我们在电影里是如何表演的。在影片的放映过程中,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在电影中寻找自己的身影,当出现金昱曦辩论和学生在街头游行支持抗日等镜头时,我终于看到自己扮演的群众角色,激动地站了起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时光匆匆流逝,在我的脑海里无数个第一次的记忆已经模糊,唯有这第一次参与拍电影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新闻推荐
“闪电五连鞭”“不讲武德”“耗子尾汁”爆红网络马保国出圈一场扭曲的网络狂欢
“年轻人不讲武德”成为网络流行语。马保国的“闪电五连鞭”催生了不少鬼畜视频。马保国与PeterIrving对战的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