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烈镇峨港村曾诒盛:贫困家庭出了三个大学生
■本报记者刘笑非
通讯员陈家漠
8月17日,一个普通的农闲午后,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村民曾诒盛和吴英彩两口子,正在家里享受着闲适的生活。一般人很难看出,他们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女儿们都在外工作哩,收入很不错;儿子今年学校毕业,马上也要步入社会啦。”说起儿女们的现状,曾诒盛和妻子吴英彩都很自豪。这份自豪的背后,是老两口心中一份坚持多年的信念。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家庭,孩子上完初中便外出打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峨港村驻村第一书记叶周信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老人耕种几亩薄田、年轻人外出打拼改善生活,虽解决了短期的收入问题,却少有能获得持续而稳定的收入。
对于在土地上耕种一辈子的曾诒盛来说,他很明白,要改变贫困的命运,就得送子女们去上学。“我年纪大了,老婆身体有残疾,没有能力给子女创造好的生活,唯一能做的,就是送他们上学。”曾诒盛说,除了每个月的低保收入,家里的钱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捡废品攒下的钱,也都供他们读书啦。”
两口子的坚持,换来的是子女们的学业有成。如今大女儿曾芹杏毕业后,已经在海口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二女儿曾芹尾从海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远赴广州打拼,不仅还了助学贷款,自己也有了不菲的收入。儿子曾载平今年刚从贵州大学毕业,也已在海口找到了落脚点。
“光靠政府扶持可不行,要脱贫致富,还得靠自己。”曾诒盛说,如今依靠扶贫资金入股企业,两口子每年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加上子女的扶持,生活蒸蒸日上。“尤其是住进了新房子,什么都不愁啦。”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曾诒盛一家摆脱了贫困的“泥沼”,也让曾家的子女们有机会创造崭新的生活。
在叶周信看来,曾诒盛一家走出3个大学生,也为当地村民们树起了一个好榜样。“今年,峨港村又多了36个大学生,走出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日子自然是一天比一天好。”叶周信笑道,再穷不能穷教育,已在当地逐渐成为了共识,一条由知识铺就的脱贫致富路,正在峨港慢慢修筑。
(本报石碌8月19日电)
新闻推荐
昌江法院快速调结3起买卖合同纠纷案 被告当天向3原告支付欠款
本报讯(记者郝文磊通讯员陈心怡林小映)8月1日,昌江黎族自治县法院成功调结三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从立案到调解结案仅用10多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