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勤学苦练,从学徒到“兵王”吴淑鸿:听声辨障的“舰艇神医”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成就梦想
■本报记者李磊
通讯员陈思泉陶煜
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艇机舱里,轮机的轰鸣声刺激着耳膜,阵阵热浪夹杂着呛鼻油烟味扑面而来……这就是南部战区陆军驻海南某旅船艇中队船机技师、一级军士长吴淑鸿每天坚守的阵地。
今年47岁的吴淑鸿老家在定安,入伍已经28年。凭着勤学苦练,吴淑鸿练就了“一听准、一摸知”的船艇维修“硬功”,经他手维修的600多台(次)各型船艇装备无一退修,为部队节约各类维修经费数百万元,用自己精湛技能守卫着祖国南部海疆的安全。
放下乐器拿起了扳手螺丝刀
1990年3月,吴淑鸿光荣入伍。
入伍之初,吴淑鸿被分配的岗位是文艺兵。“外人看来,文艺兵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岗位,但我对吹拉弹唱没什么感觉,却对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吴淑鸿回忆,当时他主动向部队请缨,申请转为技术兵,部队领导批准了吴淑鸿的请求。吴淑鸿也没想到,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8年。
船艇机修是一个技术活,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吴淑鸿来说,挑战性极大。吴淑鸿说,第一次走进机舱实训时,密密麻麻的线路让他晕头转向。
为了弥补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吴淑鸿每天随身带着课本笔记,晚上打着手电筒学习,周末也在背诵专业知识,一口气啃下了十几本专业书籍。学习理论之余,吴淑鸿还利用机会在船舱查看舰艇各种线路连接,经常在40多摄氏度的机舱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他还3次利用休假的时间,自费来到地方船厂拜师学艺。
正是凭着这股闯劲、钻劲和干劲,吴淑鸿从当初的学徒慢慢成为部队的机修主力,练就了“一摸准、一听知、一嗅灵”的过硬功夫,船艇上上千条管线的具体分布烂熟于心。
练就“听声辨障”绝活
如今,吴淑鸿精湛的机修绝活在海南陆军部队已远近闻名。
船艇中队在一次实战化投送演练中,担任运输任务的某船艇分队正在向指定地域快速驶进,突然遭到“敌”炮火奇袭,一艘船艇机组瞬间损坏失控。紧要关头,吴淑鸿带领抢修分队快速登船检测。
“当时机器刚熄火,外壳烫得狠,连鸡蛋都能煎熟,吴淑鸿却二话不说,戴上一双浸水的手套跳入机舱,现场维修机器,不到一小时就成功修复机组。”战友们回忆。
最让战友们称奇的是,还是吴淑鸿的“听声辨障”绝技。有一次出海执行任务时,一艘小艇左主机突然出现故障,随船的维修人员反复检测都找不到故障。于是,他们想到了在营区的吴淑鸿。电话接通后,吴淑鸿要求艇上维修人员把手机听筒先后放在机器几个不同位置,几秒钟后,吴淑鸿就听出了故障的所在,并通过电话维修,不到半个小时故障就解除了。
在一次演习中,吴淑鸿所在的艇返航时遇到强台风。由于担心船艇进水,战士们不顾危险进入到各个舱室检查情况。演习过后,吴淑鸿却组织战友们探讨了这个问题:“打起仗来,能像这样离开自己的战位吗?”这一话题,引起中队官兵深思。之后吴淑鸿带领战友日夜攻关,成功研制了“船艇污水报警及自动排水系统”装置,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把毕生所学奉献给祖国海疆
现今,吴淑鸿掌握了多型船艇维修专业技能,先后研发船艇装备技术革新成果数十项,成为远近闻名的“舰艇神医”。钻研的同时,他也手把手地带出了一批精通多种机型的机电骨干。
多年来,每一次解决装备故障,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疾”,吴淑鸿都认真记录在“病历本”上。这些年,吴淑鸿记下了3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他正是用这些“病历”作为教材,手把手地教会了大批徒弟。如今,他的徒弟中,已有不少人成为了技术骨干。
此外,身在一线的吴淑鸿还发表10多篇学科论文,并被多所部队院校引为示范教案,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因维修技术过硬,他还作为一线部队技术人员代表被选派进专家组,和院校教授一起在全军数十支船艇部队随行检修任务。
“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可以说我的青春都在守卫祖国海疆的船艇上度过,但我无怨无悔。”吴淑鸿说,他要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战友们,奉献给祖国的海疆。
(本报海口10月23日讯)
新闻推荐
定安黄竹镇河田村举办首届重阳敬老节给60岁以上老人发养生礼盒
本报讯(记者舒耀剑通讯员胡诗发)10月13日,定安县黄竹镇河田村组织举办首届重阳敬老节暨乡亲团聚活动。据了解,今年是河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