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定安> 正文

古人身上的那些小物件

海南日报 2021-05-17 09:15

故宫博物院藏清银镀金嵌珊瑚点翠如意纹簪。湖北博物馆藏明宣德金镂空凤纹坠。定安县博物馆藏清苍龙教子玉带钩。中国国家博物馆春秋六棱金带钩。

文\本刊特约撰稿刘亭亭

今年2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持续火热,每天都吸引众多参观者。除却历朝历代各色形制和纹样的衣冠实物,串饰、带钩、发簪和帔坠等配饰因多用玉石、金银、青铜等珍贵材质所做,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这些古人身上的小物件,制作精巧,既作实用之器又具审美之用,不少还是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

腰间的实用与风雅之物——带钩

春秋六棱金带钩是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的一件明星文物,常见的带钩多以铜器和玉器居多,像六棱金带钩这样纯金打造的倒不多见。带钩通常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将带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则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将钩首穿挂在置于革带另一端的带环上。带钩常见的造型有兽面形、水禽形、琵琶形、曲棒形、竹节形等,六棱金带钩属于水禽形的范畴。

有关带钩最有名的历史莫过于公子小白被射中带钩的故事,《史记·齐太公世家》有着详细的记载:公元前685年,齐国国君无知到雍林游玩,雍林人以“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的借口,偷袭杀死无知,并要求立其他公子为国君。齐襄公其实也并非明君,他沉迷女色,将鲁桓公灌醉杀死,并与其夫人通奸,所以他的诸弟害怕祸患牵连各自逃亡他国。公子纠逃往鲁国,有管仲辅佐他;公子小白逃往莒国,鲍叔辅佐他。雍林人杀死无知后,齐国商议立君之事,小白急从莒国赶回。鲁国闻知无知已死,也派兵护送公子纠返齐,并命管仲带军队除掉小白,管仲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死去,公子纠以为胜券在握放慢速度,小白则偷偷先入齐国,大夫高傒立其为君,小白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小白被射中而不死,可以推测他的带钩很可能是青铜质地。

定安县博物馆藏有一件清苍龙教子玉带钩,该带钩钩头为龙首,双角沿额顶伸向颈后,眼珠凸起,阔嘴微张;钩身长而微曲,钩面上浮雕蟠螭,口衔灵芝,呈俯卧爬行状,螭头与龙首相对,钩钮为圆形,有扁圆柱与钩身相接。“苍龙教子”是明清之际很常见的带钩形制之一。记得有些老先生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文物商店的这种带钩非常多,为辨别年代,老先生们一般会用一支铅笔放在两龙相对的缺口处,放得下去的暂定为明代,放不下去暂定为清。当然这种鉴定方法略显粗糙,有些明清之际的玉带钩形制差异不大。不过从大的演变规律来看,由明至清,两龙之间的缺口确实呈逐步变小的趋势,所以老先生的分类倒也有些道理。

青丝绾上玉搔头,钗就千古美人梦

除却衣服上佩戴的小物件,头发的配饰在国博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也是可圈可点。尤其是那件明楼阁人物金簪,在宽度不足10厘米的簪首上,横列三栋并排的楼阁,楼阁之中还可见人物穿插其中,周边满饰累丝的云朵,这件明代益庄王妃的金簪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亦不为过。

簪是古代女子常见的首饰之一,主要是固定发髻和装饰之用。一般单股的称为簪,双股的被称为钗。发簪又被唤作“发笄”和“玉搔头”,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故而女子满15周岁称作“及笄”,及笄之年也被认为是女子要出嫁的时候。《西京杂记》里记有汉武帝去李夫人宫中巡幸,这李夫人就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那位北方佳人,这时武帝突觉头痒,遂摘下李夫人头上的玉簪搔头,宫中嫔妃羡慕不已,都学着李夫人的样子插上玉簪,以致长安城内玉价倍增无数,发簪的“玉搔头”之名也由此而来。

发簪作为女子的爱美之物,古代的能工巧匠将镂空、镶嵌和点翠等工艺施加其上,尤其是点翠工艺,可使发簪呈现翠青、湖绿色、藏青等不同的艳丽色彩,在配合镶嵌工艺缀以珍珠、宝玉石和红珊瑚等,小小的发簪也可透出皇家的雍容华贵。点翠虽美,但要用到翠鸟的羽毛,取翠后翠鸟便会死去,很是残忍,故而现在多用其他羽毛来代替。

有关发簪和金钗的故事和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像《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代表了作品中十二个性格迥异的美貌女子。李清照还有词云:“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的一个小女孩正荡着秋千,忽见一客来,想必应是一位美少年,她急着躲进闺房连金钗都跑掉了,但心里又想看看这美少年的模样,只能倚门回首装作细嗅青梅。这“金钗溜”用的也是绝妙,把一个小女孩的羞涩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人身上的小物件何其多,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还多有演变。这些配饰既是古代女子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当时文化审美的反映,如今还成为我们珍贵的文物资料。

富贵女子的专属——帔坠

看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明“嘉靖廿六年金帔坠”的照片,因是两件帔坠同时挂置,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一对耳坠。实际上看到帔坠的实物就会明白,它的体形较大,实在没有做耳坠的可能。不过关于帔坠的定名原来还真是个难题,不少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也会认错:因为帔坠一般有镂空的雕饰,有些帔坠中还存有碳化状物质,考古工作者推测是残留的香料,个别帔坠中还留有绸袋,很可能用作装置香料,所以不少考古发掘中的帔坠多数被定名为香薰或香囊。

从国博首次展出的绘画《孝亲曹国长公主像》中,可以看到曹国长公主穿霞帔的样子,霞帔下部绘有明显的帔坠。从考古发掘的高等级女性墓葬的出土情况来看,这种坠饰一般是出于墓葬中女尸脚部位置,并和霞帔一起出土,所以除却熏香之外,帔坠使霞帔平整地下垂,使礼服看上去更为得体才是其主要的功用。

帔坠是固定霞帔的饰物,帔坠的出现自然是在霞帔出现之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的诗句,看唐代的绘画名作《簪花仕女图》和《捣练图》中的仕女,常有披搭在肩背,缠绕于双臂的长条帛巾,行走之间,手臂的两条飘带飞舞,犹若凌空穿行的飞天。这飘带质地轻薄,多绣有色彩斑斓的各种花纹,宛如虹霞一般,故有“霞帔”之称。不过此时的霞帔还只是配合唐代“吴带当风”的审美,衣袂飘飘自然不需要帔坠的固定。

至宋代,霞帔开始成为命妇的常礼服,古代的命妇一般是有较高身份的官宦家眷以及皇后妃嫔等。像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历代帝后像》中就绘有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昭宪杜太后身着霞帔,并配有下垂帔坠。不过宋代的礼制倒并不严格,富贵之家的女子也见有霞帔和帔坠的使用。现今社会嫁娶流行的“三金”习俗,自宋代就有记录,其中金帔坠就是宋代聘礼中的“三金”之一,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记有:“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镯、金帔坠者是也。”

明代的霞帔和帔坠的使用制度沿袭宋代,礼制上更加完备。从湖北省博物馆藏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的一件明宣德金镂空凤纹坠来看,帔坠为纯金制作,主体呈鸡心形,上部有“钓圈”(挂钩),坠体饰以镂空的云凤纹,器钩内壁有“随驾银作局宣德柒年拾贰月内造柒成色金壹两玖钱”铭文,这个铭文表明它是由皇家的银作局制作,属于朝廷的赏赐品。这件帔坠与墓中同出的金花钏和镶宝石金镯相配,都是梁庄王娶妃的礼聘之物,与《梦梁录·嫁娶》中记录的“三金”一致。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闻推荐

定安多警整治交通违法 查处酒驾3起无证驾驶5起

定安警方整治摩托车交通违法本报讯(全媒体记者舒耀剑通讯员胡诗发)4月28日,定安县公安局多警联动合成作战严厉打击摩托...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