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骨架东伸西拓 交通设施“海空并进”崛起的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
转身朝大海走去,1978年的夏天像一个“聚梦场”。
轰然掀起的大变革,让边陲小城以拓荒者的姿态从泥泞滩涂中走来。美丽的滨海城市海口踏上奋斗的征程。
土地面积从246平方公里到2284.49平方公里,向东西两翼拓展的城廓框架犹如拔节生长的筋骨,舒展成一座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应有的模样。不断涌现的城市符号中,无数人的命运豁然洞开。
年轻的海口,书写了一部标准的城市奋斗史。而今推开一扇面向世界的门,椰城正写下另一段传奇故事的序曲。
转身滨海小城羽翼渐丰
农民跟在一头犁地水牛的身后,马路对面两幢新建的高楼拔地而起。
路过1989年的海口龙昆路,摄影师黄一鸣迅速按下快门将这一幕定格。“反差很大。”黄一鸣说,在这个当时半天便可以走完一遭的小城,高楼突然开始与耕牛“并驾齐驱”。
事实上,空气中的躁动气息早已开始酝酿。1980年6月底,国务院召开海南岛问题座谈会——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央召开的第一个关于海南岛开发的会议。当潮湿的海风掠过琼州海峡,随之拨动的,是无数闯海人命运的指针。
故事的快进键在1988年按下,那无疑是海口城市记忆中最波澜壮阔的一页。
一根根粗壮的桩基打下去,新的地标不断涌现。随着港澳国际工业区、金盘工业开发区、金融贸易开发区、海甸岛东部开发区相继落成,海口在搭起四大开发区的框架时,也掀起第一轮开发建设的大潮。
开发过程从零星到成片,海口沿海岸向西带形扩展,北部世纪大桥飞架海甸岛,南部与府城连成一片,城市建成区由22平方公里扩大至100平方公里,主城区版图羽翼渐丰。
1994年12月6日,万绿园首期绿化工程建设拉开帷幕。4个月后,这片海口城区最大的绿地建成。
仿佛一个铆足劲憋久了的年轻人,海口开始拔腿狂奔。
1999年3月28日,海口国际美兰机场建成通航。同年5月24日下午,大英山机场迎来最后两个航班。直到19年后的今天,居住在蓝天路旁的“闯海人”陈景荣依旧感慨不已:“我来到海南的第一脚,便踏在了大英山上。”
也许陈景荣再仔细想想,会记得他曾踏足过的许多地方,如今都换了天地。2002年,海口、琼山两市合并,府城、长流、灵山、海秀、西秀六个镇并入海口主城区,设立四个行政区。
急剧扩张下的“大海口”以破促立,不仅土地面积扩大近10倍,人口增加近一倍,更相继启动海秀路、滨江西路、龙昆南延长线、丘海大道延长线、“5路4桥”等路网改造、新建工作,这些交通项目呈扇状撑开城市发展骨架。
2011年,海口城市总体规划正式确定中心组团东西两侧的新城组团建设。2012年,海口市政府搬迁于西部的长流组团,海口的城市空间逐渐向东西两翼拓展:一翼伸抵完成部分滨海区建设的长流组团,一翼揽过刚刚起步的江东组团,一展蓄势腾飞之姿。
在此基础上,最新版《海口总体城市设计》于2017年编制公示完成,总体规划以“东融、南控、中调、北优、西强”为原则进行空间格局控制。而今,黄一鸣镜头中的那两幢高楼早已泯然于众,当形成包括国兴大道市公共中心、西海岸城市副中心、秀英-金贸城市副中心、南渡江口城市副中心在内的4个城市级公共中心后,海口也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市中心”。
升级梦想照进现实
几辆人力三轮车穿行在海口城区,如同小型乡镇的街头,行人少得可怜。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刚刚参加工作的吴玉芳去露天市场买菜时,还得一只手护住钱包提防小偷,另一只手需捂住鼻子,因为露天市场的味道实在不好闻。
商店门前的发电机整天“突突突”响个不停,满街的三轮车也左冲右突地“当当当”。穿过楼房低矮的老城区,吴玉芳最爱去的地方就是解放西路的百货大楼,那里曾是海口最高档的商场之一。“每到周末就人山人海,闲暇之余去逛一逛饱饱眼福,都会觉得特别满足。”
在社会物质较为短缺的年代里,大伙能填饱肚子就行,偶尔吃一次猪肉已经算是打“牙祭”。
刚刚建省那一年的国庆节期间,海口及部分市县的商品甚至供不应求,鸡副产品、猪副产品、牙膏、肥皂、洗衣粉纷纷在列,商业系统赶紧组织货源投放,这才及时刹住了“抢购”风。更多发生在细微处的变化,同样令海口人应接不暇。
1989年2月18日,一种新型的“找人方式”——BB机开始在海口投入使用,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台BB机。”52岁的海口市民陈升还记得海南最早的呼台是126,可动辄要花数千元的消费门槛实在让他望而却步。
然而很快,陈升便忘记了这个小遗憾。3年后的一个春天,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在海口举行,这场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国际性商旅文化节庆,瞬间让整座城市万人空巷。
“根本挤不进去,鞋都踩掉了一只。”陈升不知道的是,那一天共有数十万人和他一起聚集在马路两旁观看表演。据当年的海南日报报道,椰子节期间全省接待近3万名国内外客人,其中各国贵宾及海外华人、华侨就有1万人。
或许这不是海口第一次成为“国际会客厅”,却也在不经意间开启更多人的梦想。
1993年底,位于龙昆南路的中国城一开业,旋即成为海口夜生活的风向标。
书里最好看的故事,往往来自冒险家的传说。尽管有些泡沫早已消失,城市前进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
2007年,海口棚改的大潮席卷而来。玉沙村、海甸溪北岸、长堤路,在挖掘机的钢臂挥舞下,原本旧屋连片的城中村仿佛经历了一双“魔术之手”,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高楼社区与繁华商街。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大工程里,吴玉芳终于住上了新房。猪肉不再是“奢侈品”,BB机被历史淘汰,楼房却越“长”越高,就连高档商城也开始随处可见……每个人的梦想印染成海口的底色,又像钢筋一样成为城市骨架。
开放“双港”联动比翼齐飞
踏上海口新港码头,“闯海人”郑兴斌一眼就看到了那两棵椰树。“坐船来海口,吐得一塌糊涂。”看到椰树的那一刻,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海口到了。
可如果要说对海南的初始印象,那一定是从琼州海峡开始。“坐船差不多一天时间才到,感觉过海太不容易了。”闭上眼,郑兴斌仿佛依旧能闻到那天挤在狭小船舱中的混浊气味。
扼住海南岛与内地的交通咽喉,琼州海峡通道东西长约80公里,最窄处不足20公里。每年,90%以上的居民生活物资自北向南输进岛,大量的瓜果菜农副产品和轻工业品自南向北出岛,通过琼州海峡轮渡进出海南的人员也占到进出岛总人流量的1/3。
2018年春节期间,持续长达7天的大雾让琼州海峡连续多日封航,叠加春节黄金周返程高峰,海口3个港口附近滞留上万辆汽车、数万名旅客,以至于出岛机票价格迅速飙升破万……茫茫大雾将南来北往的人们困住,也将琼州海峡出行通道单一的陈弊彻底暴露。
从更大的对标体系出发,小小海港又有了新的定位。
与海口地理区位、气候、自然条件相似,国土面积甚至仅是海口的三分之一,但新加坡2017年却实现GDP3239亿美元,足足是海口的16倍。
差距在哪?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张琦果断出招,选派领导干部远赴新加坡“不耻下问”,带回破题关键:空港、海港,比翼齐飞、齐头并进。
“我们要对标先进找差距、开阔思路谋发展,并促进成果转化。”在张琦看来,以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为载体,不仅能进一步扩大海口对外开放水平,同时也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今年10月1日,海口港秀英港区和新海港区正式开启“预约过海”模式,郑兴斌一家自驾出岛时在网上提前买好票,到了港口便直接检票上船,让他们直呼太方便。这是海口促进成果转化的第一步,通过信息化建设将琼州海峡一体化落到实处,目前海口正与广东有关方面筹划建设琼州海峡半小时交通圈,期待以多元化、现代化的运输手段,助力海口向外再拓发展空间。
夜幕降临,美兰机场二期工地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中正是一片繁忙施工景象。“这里将是海口未来新的"空中门户"。”该项目负责人介绍,美兰机场二期扩建项目建成后,将整合航空、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构建成海南省重要的陆海空立体交通节点,及中国与东南亚黄金航道连接的区域航空枢纽,进一步促进海南发挥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作用。
和空港一样,海南的“海上门户”——海口港新港区项目将于2020年全部建设完成,届时通过能力将达到汽车480万辆次、旅客3300万人次,充分满足琼州海峡大通道的运输需求。
东有以美兰机场为依托的空港新城,西有以海口港为依托、港城一体化的临港经济带战略布局,“双港”联动注定将成为“大海口”的又一注脚。
(本报海口10月17日讯)
新闻推荐
琼山区是海口市乡镇数量最大、农业人口最多、农村土地面积最广的区,也因此,人民群众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为热切。在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