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美舍河:文化活水越千年

海南日报 2018-10-29 07:29

海口市美舍河边五公祠景区内有着近130年历史的“海南第一楼。”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上接B14版

同样在历史上声名鹊起,如今知道的人已不多的,还有美舍河畔的天宁寺。天宁寺始建于宋朝,其旧址在今天红城湖路靠近五公祠的位置。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都曾到此游览,赋诗抒怀,加上官员乘船至琼多由此上岸,天宁寺作为他们来到海南的第一站,其意义更是超脱了普通庙宇。

“古寺楼台几废兴,入门双树叩山僧。空斋载酒随缘到,飞阁观潮问路登。”400多年前,明代海南名士王弘诲曾在诗中记录他与友人游览天宁寺的情景。历史上天宁寺几度兴废,直至20世纪初,天宁寺仍占地300多亩,殿阁巍峨。时光荏苒,历经千年沧桑的天宁寺已不复存在,如今只剩路旁一间小屋给怀古者一个念想罢了。

历史上位于美舍河畔的名寺宝塔还有许多。文峰塔,位于府城丁村附近山坡上,曾传说关乎古代琼州文运的盛衰,塔立,则文运昌盛,塔圮,则科第寥寥;西湖娘娘庙,始建于宋代,今日依然在羊山西湖畔,香火旺盛;大兴龙普明寺,原址在美舍河流域中游,在元代曾是海南历史上唯一的皇家佛寺、岭南最大的禅林。

以文物古迹资源来看,在美舍河流域,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达1567处,已占海南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三分之一。

兼容并蓄成活水

美舍河流域是多元文化的交融圈和共生发展的聚集带,也是多元文化交融汇合、共生发展之地,海口的儒释道文化、妈祖文化、冼夫人文化、南洋文化、火山文化、宗祠文化等,大多都与美舍河有关,在此交融发展,孕育出海南本土文化。

在海口的各个姓氏的家谱中,开篇叙述的大多是其渡琼始祖,迁徙,成了此地先民们共有的记忆,而包容,则成了这里的城市文化基因。作为海口的母亲河,美舍河流域成了众多外来客在海南落地生根的地方,也成了迁移文化底蕴浓厚之地。

美舍河蜿蜒流至海府路地段,有一座“流芳桥”,由东向西走过桥,可见红墙碧瓦,屋舍俨然,此即五公祠。今天的五公祠景区包括了五公祠、苏公祠、伏波祠等一组文化风貌建筑。其中最早建于此处的应是苏公祠。

据史志记载,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来琼,借住金粟庵,发现周围居民饮水不卫生。一向关心民众疾苦的他,发现投宿地“众泉觱发”,清澈甘甜却无人汲用,于是他指认泉穴位置,并发动居民掘井,得甘泉两眼。近千年来,泉水不竭,美谈不断。

五公祠是为纪念古代五位来琼的名臣先贤,1889年修建至今已有近130年历史。在楼的正前方,分别竖立着他们的雕像:“五公”之首为唐代爱国宰相——李德裕,接下来是宋代李纲,其文武双全,曾力主抗金。再往前,是宋代先贤——赵鼎,性格刚烈,强烈主张国土不容有失,应收复河山;第四位是南宋大学士李光,曾在琼11年,兴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发展海南当地教育事业;最后看到的是南宋先贤胡铨,深入琼岛南部传播中原文化。

五公祠之所以能称为海南第一楼,最根本的原因还于其所纪念的五位先贤的高风亮节。

其实,从苏东坡歇脚开始,五公祠所在地有着近千年的渊源,孕育着海南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美舍河流域,外来文化在此落地生根的还有许多,这些外来文化后来也逐渐融合演变为今天海南本土文化,成为海南共同的文化记忆。在府城内琼台福地,宋后从中原来琼的官员文士多居住于此;东面的攀丹村,古称番诞村或番疍村,后来南宋爱国将领唐震被贬落籍于此,又带来中原文化,成为多种外来文化融合之地。

从美舍河上游来到下游,仿佛唐宋经过明清走到了晚清民国。

走进骑楼老街,或是步入得胜沙路的某个小巷,民国时期的南洋文化记忆便出现在了脑海之中。上世纪20年代,活跃于东南亚的商户和劳工成为南洋文化的传播者,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带到海口,为海口增加了一份异域风情。百年将近,兼容并包的海南文化将其融入自身,如今已成为海南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成就了美舍河这一脉文化活水。

新闻推荐

委托中介卖房子“惹”上官司 市民投诉:签“独家代理”后遭压价,中介违规赚差价海口海甸岛一地产公司负责人:已将市民起诉

委托中介卖房子“惹”上官司市民投诉:签“独家代理”后遭压价,中介违规赚差价海口海甸岛一地产公司负责人:已将市民起诉商报...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