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爱鸟人士蔡挺从观鸟到护鸟 惊喜!村里飞来7只白鹈鹕
算起来,蔡挺入“鸟坑”已有十余年。观鸟这些年来,他见过200多种鸟,这占到海南鸟类总类数量的一半。
作为一名观鸟爱好者和在海南生活多年的市民,与鸟类打交道已成为蔡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稀松平常。然而实际上,在十多年前,蔡挺的生活与鸟类并没有过多联系。一开始他只是喜欢用望远镜看星星,后来才发现,用望远镜来观鸟,也很有趣。
“我业余喜欢天文观测,以前常常会刷天文论坛,我发现论坛里有一些网友不仅讨论天文、星空,也喜欢讨论观鸟。”对蔡挺来说,他在无意之间推开了观鸟世界的门,也逐渐步入了护鸟的领域。
从观天文到观鸟
闯入他望远镜的第一只鸟叫白头鹎
2007年,蔡挺买来望远镜,在家里阳台上,夜晚看星星,白天观鸟。那时候,他看到了鸟,认不出来,也没有相机拍照,就只能拼命地记住它们细节特征,然后再翻图鉴、上网站查询、和网友讨论。
靠着论坛网站的帮助,蔡挺得知,《中国野外鸟类手册》是本很好的工具书,对辨认鸟种类很有帮助;他还发现,自己用望远镜看到的第一只鸟,原来叫作白头鹎,而且海南亚种的白头鹎,头部不是白色,只有耳朵后面是白色。
在小区里观鸟时间长了,出现在望远镜视野里的,来来去去就是白头鹎、鹊鸲这几种鸟,实在没意思。于是,蔡挺后来就想走出小区,去公园,去绿地,换个观鸟环境,“个人观鸟地图”开始向外扩展,那台原本用来看星星的保罗式双筒望远镜由于有点笨重,也换成更轻便的屋脊式望远镜。
“2009年前后,有一次我在万绿园观鸟时遇到了卢刚老师,他当时也在那观鸟,告诉我他们有个海南观鸟会,鸟友们可以在一起交流讨论。”蔡挺回忆,这场“偶遇”后,他加了海南观鸟会qq群,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鸟友。
从万绿园到东寨港
海口市的观鸟点他如数家珍
找到“大本营”后,蔡挺的观鸟路线从万绿园,延伸到白沙门公园、东寨港等地,还绕着海口市不同方向的郊区转。顺带着,蔡挺随身携带的装备也换了,他买了一台单筒望远镜,专门观鸟用的那种。
“观鸟的地方多了以后,发现和原来在小区里最大的不同,就是生境不一样,鸟类不一样,换了新环境以后见到的鸟种类更多。”蔡挺说,以前独自观鸟时,都是自己瞎转,既不知道哪里鸟多、什么季节有什么样的鸟,也不了解主要的观鸟点、鸟类的识别知识和习性等信息,更无法体会到鸟友交流观鸟收获的乐趣。
观鸟过程中他发现,同一个观鸟点,往往是候鸟、过境鸟、留鸟都会出现。蔡挺说,海南是岛屿环境,本地留鸟经过长期演化后成为海南特有种类,譬如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海南柳莺。
最近,蔡挺常去白沙门公园,这个季节那里的过境鸟较多。“像红翅凤头鹃、棕腹大仙鹟,都是有特色的、平时在其他地方比较少见的过境鸟。”蔡挺说,它们每年都会迁徙路过海南,但停留时间不长。
如今,说起海口市的观鸟点,蔡挺可以一口气列出很多地方:白沙门公园、金牛岭公园、东寨港、新埠岛、海口火车站博养村和龙头村一带……
“民间积极参与,政府重视和支持,自然环境保护和鸟类保护工作才能做得更好。”蔡挺认为,这是一种多方参与、共同努力的模式。
从观鸟到护鸟
白鹈鹕“到访”琼北村庄
这样共同努力的模式,蔡挺参与过。今年1月份,在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美仁坡村,有7只白鹈鹕“到访”这个琼北村庄,给不少人带来惊喜。
当时,蔡挺负责对白鹈鹕做全天候跟踪监测,他和鸟友们组队、分配任务,在白鹈鹕出现的地点轮换着跟了一个多星期。白鹈鹕每天什么时间出现?出现在哪里?数量多少?有何行为特征?这些都是他们跟踪做监测时关心的问题。
“经观察,一般每天早上7点左右,白鹈鹕出现在美仁坡村的定文村民小组水塘中觅食,下午两三点左右飞离,到美仁坡村那抽村民小组的一处高压电线塔上休息并过夜。”蔡挺说,7只白鹈鹕中,有4只是成鸟,羽毛呈粉白色;3只是亚成鸟,羽毛杂有灰色。连日来,停留在美仁坡村的白鹈鹕数量和行为特征较为稳定。
这些信息,一方面记录了实时监测数据资料,另一方面是为做好鹈鹕保护科普宣传、开展多方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
蔡挺并非第一次参与这样的鸟类监测活动,他觉得日常观鸟和鸟类监测调查有着很大不同。“监测调查不仅关注鸟类种类、数量,还要记录鸟类栖息地环境情况、人为干扰程度、监测鸟类距离调查者距离等信息。”去年和前年,蔡挺参与了海南越冬水鸟调查,这是一项考验实力的行动。
“越冬水鸟调查属于定量调查,调查时间一般为每年1月份,我们的调查路线会分为北线、东线、西线,每条线路会有一支3-5个人的队伍负责,队长由具备较高水鸟辨识能力的资深观鸟人士担任。”蔡挺说,这是一项志愿活动,没有酬劳,没有过多的调查经费,参与者需要利用周末时间完成。
“一般我们在一处监测样点,监测的时间是20分钟左右,如果步行走2公里监测样线的话,需要走一个钟头或一个半钟头。”蔡挺说。
新闻推荐
本报11月20日讯(记者刘骄骄见习记者梁美娇)日前,2019-2020年度海口市校园足球联赛暨龙华区校园足球预选赛开幕式在海口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