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国云长篇小说《第39天》再版引关注对英雄的尊重最为深沉
2010年,海南作家梅国云长篇小说《第39天》一经出版便引来热烈反响。2020年初,这部致敬中国5700万退伍军人的文学作品完成了修订版的出版。前不久,根据该小说改编、由海南昌曲明珠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摄制的电影《第39天》在海口举办开机仪式。7月26日,《第39天》二版首发式在海口举行,场面火爆。日前,海南日报记者专访作家梅国云,一探《第39天》背后的创作心路。
26载军旅生涯不忘创作初心
“想回到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是我决定转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梅国云说。眼神里的那份坚定流露出对文学创作的深沉热爱,同时也饱含对26年军旅生涯的恋恋不舍。
自1983年从家乡江苏兴化入伍后,梅国云辗转陕西、天津、北京等地,最后在海南扎下根来,直到今天。在部队的这20多年里,他在军械所修过枪,在部队带过兵,在机关做过多年的政治工作。无论在何岗位,他对文学的热爱从未减少过。其实,在2009年转业前,他就已经利用闲暇时间开始创作小说。
可以说,军旅生涯在梅国云的人生履历里属于浓墨重彩的部分,鲜活的身边人、身边事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在《第39天》中,对于退伍军人牛大志细致入微的描写,是梅国云在军中20余年经历淬炼而来的结晶。
“每个军人都能在这本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梅国云坦言。正因为在军中的历练,梅国云对故事人物心理的拿捏也十分精准。上级突然下达转业命令让战斗英雄牛大志“措手不及”,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落差,梅国云用深刻的独白为读者详尽地描写了接到转业命令后,牛大志的愤愤不平、无可奈何以及迷茫无措和最后的坦然服从。
“我父亲参加过革命,应该说,没有他的影响,我也不会从军。”梅国云直言,经历过沙场的父亲深知当兵的苦,因而毅然反对他从军。但父亲同时也是他对于“英雄”这个“意象”的启蒙。而这“意象”被迅速地立在《第39天》中。主人公牛大志对于英雄的“启蒙”,则是埋在老家的一名距今数百年的无名大将军。
“这本书不仅仅在写牛大志,同时也在隐喻许多退伍军人的报国理想。”梅国云说。
曲折故事再现人性光辉
“太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军人因为种种原因不想离开却又不得不离开他们热爱的军队。但即使退伍了,为了国家利益大家也会在所不辞。”当被问及书中以退伍军人作为主人公的初衷时,梅国云这样解释“退伍不褪色,退伍依然忠诚。”
在《第39天》中,一个富有戏剧张力的“矛盾点”是,牛大志转业回家后,在家乡大义灭亲,随后,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后,面对恐怖分子林广进的阴谋,牛大志毅然选择与其同归于尽,保卫国家利益。
他是一名英雄,但他的英雄身份是经历了崩塌后才被重建的。“我无法面对一个英雄的"倒塌",在构思时必须让他重新高大。在家乡大义灭亲是我创作时十分无奈的选择。故事的发展,是牛大志这个人物形象不断高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证明他自己是优秀军人的过程。他的军旅生涯没有"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而最后同恐怖分子同归于尽,彰显了他流淌在骨子里的爱国和英雄主义情怀,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灵救赎。这就是牛大志,一个英雄的宿命。”梅国云说。
经过部队这个大熔炉,大家炼铁成钢,对国家、对人民的认识和感悟要比常人来得更深刻。梅国云通过这部作品阐释了一名有血有肉的军人,以及他心中的家国情怀。“为什么给大志的恋人起名叫"小爱","小爱"指的就是万家灯火中的小家庭。牛大志本可以和张小爱去组成"小爱之家"的,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为国捐躯。”梅国云解释,虽然牛大志退役了,但他的军魂仍在,一个曾经的军人,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肯定会挺身而出,这是一种自觉。
在书中,牛大志崇拜的无名将军墓碑上没有名字,而最后,牺牲的牛大志没有留下尸骨,两个并排的坟墓由此呼应。梅国云“有意的安排”为英雄的定义赋予了穿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这世间有许多种爱,有许多种尊重,而我想,对于有过军旅生涯的人而言,对祖国的爱,对英雄的尊重是最为深沉的。”梅国云说。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近日,俯瞰海口西海岸南片区生态修复工程的花海剧场项目施工现场。据了解,海口西海岸南片区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位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