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动汽车合作发展报告》发布推动政策科技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合作
本报海口9月28日讯(记者尤梦瑜)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于9月27日至30日在海口召开。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编著的《中德电动汽车合作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大会期间正式发布。
《报告》以三个篇章回顾中德电动汽车合作发展历程,诠释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并对中德电动汽车的未来进行展望。
《报告》指出,进入21世纪,随着气候、环境、能源问题的出现,汽车电动化逐渐成为交通领域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向,中德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应对全球气候、环境及能源挑战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两国逐渐在电动汽车领域开始了新的合作。2011年6月,中德签署《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了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开展广泛合作的重要意义,并指明了合作方向。十年来中德电动汽车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共同推动了中德电动汽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海南日报记者在《报告》中看到,过去十年里,在产业合作方面,德国大众、戴姆勒、宝马在整车层面与中国汽车企业合作建立多个合资汽车有限公司、动力电池中心等;而在零部件层面,德国博世、大陆、西门子、采埃孚、舍弗勒等企业抓住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建立合作。中国宁德时代也与德国图林根州政府签约,在德国埃尔福特建立电池工厂。除了产业层面的合作,十年来,中德高校、研究机构等也建立了密切合作,通过合作研发等多种方式为两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谈及未来愿景时,《报告》指出,中德双方应大力推进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兴产业生态。两国可借助“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中德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等,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同时,还将在无线充电、大功率充电、自动充电、动力电池等方面加强标准法规的合作。
中德两国在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历史悠久。《报告》建议中德两国加强高校博士生和研究生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共同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及推广;加强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手工业行业协会等部门的深度合作,促进中德职业院校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师资培训项目实施,加强中德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
新闻推荐
本报9月27日讯(记者林毓美)9月26日,本报联合海口市园林和环境卫生管理局共同推出的“碧桂园中央半岛杯”2020海口市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