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海南> 正文

和合二仙,中国的“丘比特”

海南日报 2020-05-18 08:11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藏缂丝“群仙祝寿图”局部。清代玛瑙圆形小盒。透雕“和合二仙”玉牌饰。文\本刊特约撰稿张健平图\王浩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该主题聚焦博物馆倡导博物馆为不同群体提供有意义的体验,尤其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博物馆应通过展览、鉴赏等丰富的形式与公众对话,展示多元化的观点。本文以藏品中的“和合二仙”切入,表达“和合”这个世界性的主题。“和合二仙”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的藏品缂丝“群仙祝寿图”和其他两件同内容的作品,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主题。

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六十年代,社会上还保留着不少老的风俗,在娶亲嫁女的大喜日子里,家里的中堂一定悬挂着“和合二仙”的水彩画,画中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荷花象征莲生贵子,五“蝠”则意喻着五福吉祥,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和合二仙”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爱神,主张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也被称为中国的“丘比特”。

“和合二仙”的传说

据考证,我国神话传说中“和合二仙”的出现,有千余年的历史。最初流传的是,唐人有个万回者,因其兄戍边,父母思念日盛,遂代父母前往战场探望兄长。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明代钱塘人氏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记载:“宋时,杭城以腊日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和合之神,祀之人在万里外可使回家,故曰万回”,民间将其作“和合”神敬奉。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世宗胤禛敕封唐代天台僧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将其合称为“和合二圣”。为什么雍正皇帝会将“和合二仙”赐予寒山、拾得大士,估计也是被一个美丽传说所感动。据传唐代寒山、拾得二人亲如兄弟,不巧两人共爱一女。寒山临婚前获悉拾得的心思,为成全拾得,遂离家为僧;拾得不忍寒山情感受苦,舍女去寻觅寒山,探知到寒山住地,就折了一枝盛开的荷花前往相见。寒山见拾得前来,连忙捧着饭盒出迎,二人高兴之极,俱脱离红尘为僧,立庙寒山寺。

从元代画家颜辉、明代画家王问所绘二圣像观察,都以蓬头笑面的僧人形象示人。按我国古人的欣赏习惯来判断,和合之神为不修边幅的两个僧人,似乎有些不那么讨喜。后来民间根据人参和黄芩的传说故事,将“和合二仙”改变成两个蓬头、笑面、赤脚的小孩模样,一个持盛开的荷花,一个捧有盖的圆盒(或一如意、一宝珠,取和[荷]谐合[盒]好之意)。我们现常见的清末“和合二仙”纹饰也大多是蓬头笑面的小孩形象。

“和合二仙”与传统文化

寒山寺大雄宝殿的后壁嵌有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写意石刻画像,上面有一首打油诗极有意思,是这样写的:寒山拾得二圣降临诗曰:呵呵呵,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为心烦恼终无济,大道还生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合,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喜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分愈严,呵呵呵!内容非常直白,但道理却极其深刻。“和合”是中华民族的处世哲学,具有深刻的内涵,它包含着和谐合好、和睦相处、百年好合、和合团聚、和合利市、和气生财以及姻缘和合、阴阳和合等多种文化理念,可以说,和合的概念是超越时代的,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追求着和合。

“和合二仙”是我国古代艺术品中使用量较广的图案之一,不论是绘画、木版年画,还是陶瓷、木雕、砖雕、漆器、剪纸、刺绣等,甚至文人书桌上的实用件,如铜墨盒、铜镇纸、熏炉,都能见到这种熟悉的图案。“和合二仙”巧妙借用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文化。宋代以来,市俗文化盛行,“谐音”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合二仙”就是充分的例证。

中华文明能持续发展5000年,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亲和力。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和合文化,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将“和”与“合”两个单独的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独创。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清代的“和合二仙”实物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着明代缂丝“群仙祝寿图”一对,是上世纪80年代乐嗣炳先生捐献的。缂丝,是我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因其工艺繁复,完成一件缂丝作品,需用数月或一年以上时间,因而,存世精品极为稀少,民间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这件“群仙祝寿图”作品除装裱部分稍残外,画芯保存完好,且尺幅宽大。上面分别有福禄寿三星、王母娘娘、八仙、麻姑等神仙图案,“和合二仙”也赫然在列,可见其重要性。

宋代以前,中国玉器经历了从神器到王器的过程。从宋代开始,玉器逐步走向市俗化,玉雕的图案与市民的生活非常密切,通俗题材大量涌现。例如,花鸟、走兽、鱼草、孩童等图案,成了当时玉雕的主旋律。至明清两代,玉雕作品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内容生动,题材广泛,为我国延绵8000年的玉文化史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在市俗文化高度发达的年代,“和合二仙”这个倍受民间喜爱的题材,更是随处可见,大放异彩。大凡玉器收藏到了一定规模的人,都能拿出几件“和合二仙”这种题材的玉佩和小花片。

这次疫情在家,闲来无事,翻出我的小收藏品,发现“和合二仙”图案的几件玉雕作品,虽是同一题材,但各具特色,很有观赏价值。

我藏有的清代玛瑙圆形小盒,直径5.5厘米,高2.5厘米,质地为水晶中的紫晶,呈淡淡的粉红色。小盒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两块整料雕琢而成。在盒盖一块邮票大小面积上,凸雕出“和合二仙”的图案,整体布局紧凑,雕刻工艺精巧,造型动感十足,栩栩如生。二仙发扎双髻,一童捧盒,飞出双蝠;另一童持荷。这小盒的原主人是一个书画爱好者,一天我到他工作室去玩,一眼就看上了这小盒,里面的印泥早已干涸,看来是很久没使用了。我软磨硬泡,拿了两刀上好红星宣纸,才将其收入囊中。回家后清理干净,才发现盒盖是紫晶,盒身是白水晶,紫白相衬,流光溢彩,不可多见。

另一件透雕的“和合二仙”玉牌饰,用的是新疆和田白玉,质地洁白无瑕,珍贵无比。该牌饰高6厘米,宽8厘米,体量较大。两童披发,一童捧着紧闭的盒子,没有蝙蝠飞出;另一童持荷,其荷硕大无比,两童在荷下游玩,神态憨状可掬。这块牌饰,由于用料大,和田白玉又极其珍贵,上述因素决定了雕刻工艺不能马虎,必须上乘。透雕工艺非常复杂,在加工工具较为落后的年代,要把一块玉雕刻成精品,是劳心劳力的事。这块牌饰通身布满了玻璃光,莹光满满,工匠想必花费了很多精力,用简陋的工具在牌饰表面抛光打磨,方达到此种效果,让人不忍释手。

古人将纷繁复杂的处世哲学,归纳为“和合”二字,并让两个喜庆的孩童为载体,删繁就简,是多么有智慧啊!

新闻推荐

海南省通信管理局:以超常规手段扛起自贸港建设“信息通信担当”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今年的主题是“连通目标2030:利用ICT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承上启...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