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雁”成“田秀才”哈密瓜达人“酿”乐东蜜瓜
见习记者林林
哈密瓜,素有“瓜中之王”的美称。在水果店里,它是人见人爱的网红果。在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和佛罗镇,它是“脱贫果”、“致富果”。而素有乐东“哈密瓜达人”美名的陈运民没想到,自己多年前的一个小尝试竟会给乐东拓开致富路……
“归乡雁”为破局反哺归乡
头戴一顶渔夫帽,捧着两个哈密瓜,一声不吭便扎进哈密瓜大棚里……如果不是陈运民的老熟人,很难相信眼前这个醉心于哈密瓜生长情况的硬汉子,也曾是个握着笔杆子的新闻秘书专业的大学生。“不是背井离乡才能实现梦想。”每当有人问及为什么归乡,陈运民都会这么说。
自1996年从琼州大学毕业后,陈运民在外打拼多年,曾任秘书和总经理助理一职,也曾自主创业组建工程队,也曾风生水起过。一次回乡探亲过程中,陈运民发现愿意留在家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偌大的福塘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守着家中破旧的老屋,村里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以前种水稻,辛苦不说,赚钱也少,年轻人外出打工可以理解。”陈运民说。
1999年,为改变家乡面貌,陈运民毅然回到福塘村,当起了村子里第一代大学生村官。在为村民服务的过程中,陈运民也自己种起一亩三分地,摸索出福塘村的致富路。
“田秀才”满腔热血报乡里
“当时福塘村技术设施差,不利于产业发展,大部分农户种植的农作物还是水稻,经济效益不高。”在陈运民看来,要想走稳致富路,找对产业很关键,同时还要谋求产业多点开花,“只有真正惠及农民,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运民接触了哈密瓜产业。当时,无土培植技术正流行,上过大学的他,瞅准了这个机会,在村子里尝试种起了哈密瓜。虽然第一次50亩的种植以失败告终,但在陈运民的坚持下,通过翻阅书籍、自学技术,第二年亩产就达3500斤、第三年亩产4000斤……福塘村的种植技术日益成熟,哈密瓜每年亩产量也屡创佳绩,自发加入种植哈密瓜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但随着福塘村哈密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规模受限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运民将目光投向了莺歌海的海沙地上,“海沙地日照强,温差大,很适合种植蜜瓜。”陈运民介绍,经过他不断尝试,10亩的海沙地里,结出了第一批“黄金果”。
见海沙地里种出的哈密瓜品相、网纹都十分出众,口感更是脆、香、甜,本地种植户都争先恐后地承包海沙地种植,更有不少来自浙江、湖南的公司慕名前来,原来一直承包不出去的海沙地,很快就成了“香饽饽”。
据了解,如今莺歌海镇和佛罗镇的蜜瓜种植规模超万亩,每年为农户增收金额达千万元以上,不仅实现了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助脱贫,更是通过一村一品,打造了“春姑娘”“方老三”等众多知名蜜瓜品牌,哈密瓜产业已然成为乐东县的支柱产业。
聚力打造乐东蜜瓜
这些年来,陈运民经常对瓜农进行技术指导,帮助瓜农解决种植中碰到的技术难题。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有瓜农前来询问,他便耐心地告知怎么施肥、育苗、栽培、管理等,指导范围覆盖乐东全县。他也因此远近闻名,被瓜农们誉为乐东“哈密瓜达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哈密瓜农作指导工作的不断深入,陈运民带出不少“爱徒”。毕业于湖南警察学院的“90后”小伙陈碧就是陈运民的“得意门生”之一,自小在莺歌海镇长大的他,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外学有所成后,选择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带回家乡,不辞辛苦,只为回报乡里。“以前就听说陈运民老师想让大家都富起来,一开始我不敢相信,但看着大家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一毕业我就来向他学习,做个归乡"新农人"!”陈碧说。
去年11月,由陈碧担任负责人的莺歌海大学生创业基地与海南大学院士团队创新中心基地达成合作,意味着今后将有更多省内外的人才走进乐东,一齐助力“乐东蜜瓜”产业茁壮成长。
“打造乐东蜜瓜、乐东芒果等公共区域品牌。”日前,乐东县委书记易鹏在介绍关于乐东未来发展展望时的一席话,令瓜农们备受鼓舞。“原以为希望在他乡,其实希望在故乡。之前偶尔还会怀疑自己归乡的选择对不对,现在啥也不担心了。”陈碧说。
据悉,乐东还将通过做大做优南繁产业,强化"研、育、繁、销"一体化的方式促农业发展。实施“三品”战略,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大优质特色高效产品的培育扶持。打造好乐东蜜瓜、乐东芒果等品牌,稳步推进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以严格的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持续安全,全力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试验区。
新闻推荐
乐东构建清“五边”促“四爱”长效机制卫生环境“落后”村的美丽蝶变
■本报记者邹永晖周月光通讯员邢福特“我们村两次在全县出名,第一次因环境卫生问题被全省通报;第二次因环境卫...